第14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再等地流芳百世也有可能,為什麼想要和李凌去爭大權呢?
各司其職不好嗎?只要蘭州府能夠興旺發達,大家都有功勞,何必爭個你死我活呢?
“娘子教訓的是,為夫受教了!”。林三突然間明悟了,李凌朝廷中有人,他妻子的祖父也不是吃素的,他不應該害怕李凌會搶走自己的功勞。
林三決定專心辦好這分差事。
他想的不錯,只是具體的要去做事情的時候他又一道了困難。
各縣的縣學以及地方儒學建築都儲存的很好,只是裡面空無一人。
學堂上根本就,沒有上課的先生。
朝廷曾經有過規定,縣學裡的先生每月的薪俸只有三兩銀子,而且只有取得秀才以上的功名的人才有資格。
西北人才本就貧乏,到哪裡去找願意做先生的舉人?而且每月只有三兩銀子的收入。
這些儒學大都是官辦的義學,先生們根本就沒有束脩可拿。
即便真的有人過來做先生,大多數人也是應付了事。學子們在學堂上學習一段時間毫無所獲,他們也就不過來了。
學校漸漸荒廢下來也情有可原。
林三到處跑了一圈之後也被這樣的情況嚇住了,所謂積重難返,他不以為自己擁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邊疆的教育沒救了。
他決定還是老老實實到府做個先生靠譜一些,等過段日子李凌的對自己戒心小了他在出去做事。
府學來了新先生,他本是今科的榜眼,李知府的好朋友,以同知的身份來教授學子們。
或許下一次的會試本府也會出個進士也說不定。
訊息傳出去以後,各地的舉人紛紛來到了蘭州城,越來越多的舉人進入府學,其他學子前來聽講的也不少。
雖然林三咬著牙告訴李凌說本讀的教育已經爛到根。沒治了,但是李凌依然不願意放棄。
他斟酌了許久在府衙門外鐵出了一張告示:
將府學先生的薪資提升到每月十兩銀子,縣學五兩,各地儒學三兩銀子。
凡在各地儒學當先生滿三年的秀才、童生可優先成為舉人。
凡在縣學中做滿一年先生的舉人可優先獲得進京參加會試的名額。
府學的先生則有衙門內的官員輪流來承擔,甚至李凌自己也會抽出一些時間給學子們上課。
最為重要的。凡是有家中有舉人以及以上功名的,可報請知府大人親賜匾額於大門上,以此來顯示書香門第的尊貴。
李凌以官府的名義對有功名的人進行褒獎,擴大了他們的既得利益。這人書生們感到了一種被人重視,被人尊重的感覺。
儒學漸漸興盛起來,人們以能夠進學參加科舉為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上了讀書的道路。
人才慢慢多了起來,社會風氣也逐漸轉變了。人們不再將多數的少年當成一種累贅。
讀書人多了,邊軍的整體素質也高了起來。
李凌在不知不覺中徹底改變了邊疆的形勢。
同知大人親自在府學中授課,這個噱頭都是心音了不少人,畢竟在蘭州府很少有人中進士,更別說讓這些老爺們給人講課。
陳思也是一名舉人,他也有進取之心。
陳家兩老聽說兒子要去府學當中讀書相當的高興,急忙準備了充足的銀子給了他。
“妹妹,你好好在家中侍奉二老,同時也友好照顧好巧雲和林四娘兩位姑娘,千萬別再亂跑了。
陳思自然知道自己妹妹花錢到學堂上搗亂的事情,現在府學中的學生驟然增多,他可不希望再有關於妹妹的風言風語出現。
“哥,我知道了。。。。。。”。陳瑩不甘心的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