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養吃閒飯的書蟲時候。

呂謀對這兩位明末有名的思想家,是懷著複雜的心情的。

他們都以東林自居,東林之害,天下共知。他不想這兩個人的迴歸,又把東林黨的老毛病再次帶進朝堂,讓這剛剛重生的大明,再來一次黨爭。那自己辛辛苦苦的成績,轉眼就被敗光。

不用吧,還怕壞了親賢臣的名聲,這讓人感覺有點兩難。

“父皇打算怎麼安置他們?”

“你看,現在首輔位置空缺了,是不是讓德高望重的黃道周做首輔,劉宗周做次輔?”

仔細想了一下兩人後世的評價,劉宗周是因為發對黨爭,而被東林黨自然人給擠兌走的。黃道周則正好相反,在黃礦執政的時候,黃道周就和黃礦爭鬥激烈。

“父皇,黃道周學問是好,但出身東林,樂於黨爭,不適合做首輔。劉宗周也自居東林。如果這樣任命,內閣將再次出現崇禎初年,狗屁的眾正盈朝東林內閣的現象。東林之禍,難道父皇還不刻骨銘心嗎?”

一提東林之禍,崇禎何止是刻骨銘心,簡直是苦大仇深。

被這麼一提醒,豁然驚醒。崇禎初年,完全的東林內閣,實現了他們君子治國,結果弄的是民窮財盡,最終將自己這個皇帝架空。

經歷生死大難痛定思痛之後明白了,自己的大明之所以走到今天這種地步,都是東林黨人,辜負了當初自己剛剛登基,對他們的絕對信任造成的。

“皇兒說的對啊,不能讓他當首輔,要不又出來個葉向高,給咱們父子,再來一個眾正盈朝,君子治國,那就徹底的壞了大事了。”

但轉而:“可是,黃道周在天下的名聲太盛,不能好好安置,實在會寒了天下士子觀望者之心。”然後想了下:“現在,我們恢復了國子監,又要舉行科舉,那樣,翰林院也將恢復,不若任命黃道周做翰林院的大學士吧。”

呂謀搖頭:“不行,因為翰林院將是我們未來官員的培養之地,我們不能讓黃道周把我們未來的官員都帶壞了。”

那這就難了,最終呂謀咬咬牙建議:“錢同和被委派南京留守,我戶部尚書空缺,就請黃道周做戶部尚書。這個職務對外,掌握這大明財政命脈,地位崇高,聲名顯赫,任誰都會認為父皇器重厚待信任無比。但其實有我壓著,他就不能起到什麼大作用了。”

崇禎點頭:“這個位置好,那就是他了。而劉宗周,是反對黨爭的,就讓他做首輔。”

“那難道不怕他如葉向高一樣,一味提拔一黨,再給咱們父子弄出一個眾正盈朝,君子治國嗎?”

一提這兩句口號,崇禎就不寒而慄,他真的怕了,都做了病了。

呂謀眼前突然一亮:“首輔由我太子哥兼領,反正太子有輔政之職,這個順理成章。等明年我弟弟永王十三了,就讓他去山海關督師,換回太子哥哥,正式就職。而先讓劉宗周做次輔,您先將內閣之權掌握自己在手中。”

這雖然嚴重的破壞了大明的制度,但局面已經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麼不能打破的呢?

正所謂,某人不吃這不吃那,餓你三天,你四條腿不吃板凳,帶毛的不吃雞毛撣子。什麼禁忌就都打破了。活命才是最重要的。

經此大變,為了大明延續下去,已經打破了太多條條框框,破了太多規矩了,崇禎已經不知不覺中,習慣了這種不斷的變化了。這是好事。

現在百官無能,只有父子三人齊心協力,這才是真正的大權獨攬,一言成憲,被東林困擾掣肘了十七年的崇禎,難得的感受到了金口玉言,為我獨尊的皇權第一的威風。

呂謀認為,在這危機時刻,還玩什麼皇權臣權互相掣肘牽制的把戲是不行的了,中央高度集權,才能快速應對危機。

當然,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