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個病根,就是看見膩歪油滑的拳法就反胃,本來他正朝著一路順滑纏絲的拳法展,但自此後又迴歸了剛猛一路,而且越來越猛。

裴秋實讓個孩子輕易弄得這麼狼狽,想怒也沒臉怒,悻悻地下了場。

童安祺自然心裡歡喜顯露於色,也不顧得下巴疼了,美得搖頭晃腦的。

就拳法而言,郭雲深先生後來講到了三層功夫,後來廣為流傳,而後一些“陰柔”風格的拳家也以此為據,有意無意地透著那麼點貶低猛打明勁的“保鏢”形意拳家的意思,隱隱地有著一種特別的自豪感跟自慰感。打天下的事由保鏢形意去打,掌櫃形意站在高階階段總結一下,規整規整高階階段的練法“勸慰後學,造福後人”。解釋的版本也是五花八門,都說是郭雲深先生的意思。

其中時常提及郭雲深先生,李存義先生,尚雲祥先生,孫祿堂先生,並以此說事。而這幾位先生,繼承的卻是一路剛猛明勁的練法。

話從郭前輩手底下傳出來,又在郭前輩的後學身上以初級階段被說事,自此以後,形意開始不行了。非但自家人可以評頭論足,誰都敢隨便說一說論一論。

而這段論三層功夫的言語,卻爭執不休,被各種解釋歪曲流傳著。

話大概是這樣記載的:“形意拳家郭雲深先生曾雲: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易骨、易筋、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

關於這其中的道理,前文已做了大量交代。其實所謂三種練法,與其說是練法,不如說是出勁形態,也就是作用效果,為明,暗,化,三層,而任何武者,追求的當然都是化境,而任何武者入手的當然是明勁,即便強調某階段“用意不用力”的太極,都需要明明白白地做動作,何況強調勁力的形意。

所以郭雲深先生也解釋了:明勁暗勁兩段步伐相同,惟是明勁者有聲,暗勁者無聲耳。

明勁,方者以正其中;暗勁,圓者以應其外;化勁,三回九轉是一式。

門內而言,再明白不過了,不過活用而已,無需勁力大人,自然隨意而,量力而行,然無須力時常有,須勁力而為時也常有,厚積而薄而已。

後來一直被說事的李存義前輩,卻更一步解釋了這其中的微妙,揚暗勁而抑前輩者,當自覺。

李存義前輩論“剛柔明暗”:

剛者,有明剛、有暗剛;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剛者,未與人較手時周身動作神氣皆露於外,若是相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鋼鉤一般,氣力似透於骨,自覺身體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剛之內勁也。

暗剛者,與人較手動作如平常,起落動作亦極和順,兩手相較,彼之手指軟似綿,用意一抓,神氣不只透於骨髓,而且牽連心中,如同觸電一般,此是暗剛之內勁也。

明柔者,視此人之形式動作毫無氣力,若是知者視之,雖身體柔軟無有氣力,然而身體動作輕如羽,內外如一神氣,周身並無散亂之處。與彼較手時,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無,此人又毫不用意於己,此是明柔中之內勁也。

暗柔者,視其神氣威嚴如同泰山,若與人相較,兩手相較其轉動如鋼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則彼身中又極靈活。手如同鰾膠相似,胳膊如同鋼絲條一般,能將人以黏住或纏住,自己覺著諸方法不得手,此人又無一時格外用力,總是一氣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內勁也。

此是餘與人道藝相交,兩人相較之經驗也。

再明瞭不過了。

就在此時,外人感覺裴秋實讓著伯芳,但裴秋實自己自己,還真沒讓。他本來以變化無端而自豪,一交手才感覺到了窮機難變,而對方雖柔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