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當飯吃。二也是暗示袁鳳吟此道的兇險,就是鏢師,掌櫃這些內部精英的信譽與能力,是多麼的重要。為了捍衛信義智勇,必然要正確看待生死。人不能輕生,自己都保不住命,又怎麼保護人家的東西,人家又怎麼能放心。而又不能貪生,貪生惡與輕生。因此不能為這些必然之時而過分傷悲,既然上路了,就要風雨無阻。

理是這個理的,但人之為人,是因為有人性。都是爹媽生養,誰又能忍心看著一條性命瞬間消失。

鳳吟中午沒吃飯,青面也迴避修養,不再登臺。鳳吟找著馮老三道:“三哥,拿個主意吧。”

馮老三道:“鳳吟,你放心的,看三哥的。”

袁鳳吟也知道馮老三辛苦,而且又帶著傷。跟自己過去又無交情,能幫自己純屬義氣。

鳳吟找著老三商議,是看中了老三的打法技術。老三雖然是個跤手,功夫有點偏,四門功課少好幾門。但一點不含糊。他跟其他武師打他還佔便宜。

因為過去江湖兇險,拳師興旺起來也就這幾年。過去都是帶刀子上路的,少有赤手空拳。赤手空拳是因做店護院等行業興起,逐漸形成。也是門派拳理展的一個高峰表現。

這個時間標誌著拳術達到一個趨於完善的階段,上接江湖打鬥,中承技藝交流,往下廣傳的事情,都說不準。

其中有幾個大拳種,是自早就很完備的,就通臂、關中、少林、太祖這些。而且器械之法都並行傳承,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很多拳種的完善,多是在戚繼光《拳經》的基礎上,而拳經與通臂長拳,太祖長拳,陳家炮捶,關中拳這些又極其相似。

只是在明時因為刀槍技術、佈陣、火器等相當達,在戚帥後期編整《績效新書》的時間都把《拳經》給去掉了。但他編他的,民間該練還是練,非但練了,還揚起來。新拳種的形成也就分了多種方式,先得肯定,必然要承接一門拳法。然後在文化理法中尋找永恆規律。引自於槍,引自於經,就多了。在這個展中,就隱隱地強調了徒手。徒手可以表現理法,獨立長進。很多套路開始分解,規整,逐漸爭多,百花齊放。

實戰先看環境,不明環境,拳法不能活用後果不堪設想。三魁就是個例子。所以拳法的運用表現,很多時候是因為環境所限。

就比如向東兄弟,拳腳功夫不能說多高明,也志不在此。但是向東兄弟刀子卻不是一般武師能擋的住的。所以很多拳法都是拳械綜合的,為了這個共用性,必然要犧牲一些東西。源於所用而的理法,就是風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馬上步下,長槍短棍,各有特色。所以,拳還是有高低的,刀槍弓拳肯定不一樣。只是看在什麼大環境下,看誰更適合揮。

所以看一個拳種風格,或者人的修為,不只要看一拳一腳的風格特點,而是支撐他戰略戰術的真正根基所在。就是心意二字的靈變程度。簡單點可以權當做反映能力,洞察能力,應變能力,把握能力等等。

因而,看二人較技,不單是看風格特點,更應看背後的內涵,是後先至,還是強攻硬打。

就馮老三的跤,是完全衝著徒手訓練的,在徒手的原則下,相對很多拳法就佔了不少便宜。不能說誰絕對高,但專攻必有報。

馮老三求得是個制服對手,摔多於打,可以不取對方性命而分出高下。所以袁鳳吟這才找馮老三商議。

馮老三也果然不負囑託,就替了孫青銅。孫青銅的打法是巧打製服,比得是個靈便。所以開始袁鳳吟才安排他撐門面。

像裴秋實那種出手就要命,雖能立威,卻失人心。人無德不能立。

(說了一點用得著的問題,明天再點目前都關心的,或者在某個階段用得上,感覺用得上就拿去好了。小說點到為止就行了,再說細了也沒有參考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