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了緩解將作監眾人的壓力,元起還下令讓燕京大學中,工科的兩千多學員們在沒有功課的時候,到將作監內幫忙。雖然這些學員們的工藝並不一定有多高超,但是以他們紮實的基礎功,給將作監內的工匠們打打下手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高投入才會有高回報,想要讓將作監以及工科的學員們,大量的打造紅衣弩炮等大型殺傷性武器,在戰場上起到重要的作用,那麼,必要的投入則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時候,強盛的一面就展現了出來。
在徵兵五十萬之後,國庫中的錢糧銳減了三分之一,剩餘的三分之二還要維持這五十萬新兵一年的軍餉,是絕對不能輕易動用的,所以打造軍資、籌備糧餉的錢,就要從的各個大州內來籌集了。
根據各個大州不同的經濟狀況,各州的州牧在保證州內事務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向中央上繳了大量的錢糧,總數達到了令人恐怖的兩億錢,幾乎和國庫的庫存量相當了。這個數字是相當龐大的,但卻十分符合一個壯漢的經濟比例,中央的國庫存錢量與全國各地的存錢量相當,是一個壯漢經濟成熟的最顯著標識。只是在群臣的通力合作之下,在元起引用大量來自後世的治國理念下,的經濟狀況實在是有些駭人,幾乎已和昔日文景之治的盛世相差無幾了。
在各個大州中,上繳錢糧最多的,是有著天府之國之稱的益州,以及錢糧豐足的冀州;緊隨其後的,則是幅員遼闊的荊州、江河縱橫的江東、以及近十年來未遭戰亂的幷州;處於第三梯隊的,則是戰亂初平的關中和民風彪悍的涼州。以及數年來迅速發展的光、明、通三州。交州則是因為距離燕京太遠的原因,未能及時的將錢糧運送過來,但是交州牧士燮卻用借貸的方式,向益州牧徐庶借了符合州內經濟狀況的錢財,由徐庶代士燮一併運送到燕京,事後再由士燮從交州籌措錢糧送還給益州。這幾個大州的州牧,並非都是一成不變的全部繳納錢糧的。而是根據各地的特產,以等價的物品代替部分錢糧,比如說涼州就用涼州馬代替了三成的錢糧,而益州則是用精鐵和百鍊鋼代替了兩成的錢糧……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就地取材,省去了錢糧運送到燕京後。還要從燕京發出進行採購的環節,無形中節省了不少的成本。
徵募了大量的錢糧之後,元起把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提煉到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下令讓各級將領在高順、徐榮等練兵大家的協調指揮下,抓緊練兵,以期儘快形成戰鬥力,和原有的精兵統一步調,達成默契;另一方面,元起對將作監下達了死命令,責令將作監必須在五個月之內將軍備擴大到可供百萬人同時作戰的標準。
有生的戰鬥力配合上精良的裝備,再加上元起刻意在軍中培養出來的軍魂,這三點若能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元起便有理由相信,蕩平一統天下的最後一股阻力、將宇宮照烈的勢力連根拔起,並非太過困難的事情!
在接下來的半年之內,上上下下以元起為核心,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巨大且精密的機器,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運轉。讓整個天下為之變色!哪怕是再不關心政治的人,都已經清楚地感覺到了大戰之前的緊張,元起和宇宮照烈這一對宿敵,終於到了真正決戰的時刻了。兩國的所有將士都已經是摩拳擦掌,在緊張的備戰中,做好了隨時遵從各自君主的號令,踏上戰場的準備了。
轉眼之間,時間來到了盛夏。在一場瓢潑大雨之後,元起獨自一人來到了燕京的軍校場,在高聳的忠烈碑前靜立了許久。忠烈碑上,從最初的空無一字變成了現在的密密麻麻,上面鐫刻著許許多多人的名字,甚至有的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個簡單的代號。元起伸手在這些名字上面一一拂過,臉上的表情逐漸變得凝重了起來。
之所以會有今日的強盛,和這些把名字永遠的留在忠烈碑上的烈士們,是分不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