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一層次),來一個皆大歡喜的設計安排。
二、《葉問2》與甄子丹
但一面倒貫徹的謙卑,也不是《葉問2》班底心目中要喝的那杯茶。《葉問2》在擂臺決戰一場,故意讓觀眾看出甄子丹的制勝關鍵,是吸收了洪金寶的拳法而克敵制勝,正好帶出一種實用主義的立足態度來。《葉問2》對照的上一個港產武打系列高峰,當然是徐克與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而既然黃飛鴻的風華早已需要借“國援”來重現,那麼港產武打動作電影的原教旨主義心態也應不復存,而《葉問2》此時此地所成就的,正是在適當的時機完成適當的任務。作為一個現實世界的對照隱喻,甄子丹取代李連杰在銀幕上的“功能”,也委實呼之欲出鎖定確立。有趣的是,2010年福布斯公佈的中國名人排行榜,甄子丹排第8位,而過去一直名列前茅的李連杰僅位列24位(2008年排第3位,2009年排第6位,不過2010年是首次引進所有華人來一起計算,所以以前沒有兩人的排名對照)。尤其在李連杰於完成《霍元甲》(2006),宣佈因長期內傷而不會再拍“武術”電影(事實上,相對而言李連杰一向較為主動參與特技主導而非真功夫先行的動作片,2000年的《致命羅密歐》及2001年的《救世主》兩出西片都是“代表作”),甄子丹的存在更形重要。
此所以《葉問2》的成功,背後反映出來是會通圓融的構思努力;不是所有認真製作的武打動作片均可以收成對應回報,你看《蘇乞兒》就會明白的了。
第23章 共犯江湖的思考——由《劍雨》到《武俠》
看陳可辛的《武俠》,當然很容易可以承接由《十月圍城》而延伸下來的香港孤島隱喻解讀,由唐龍化身為劉金喜(甄子丹飾),諸種如脫離母體以及斷臂分離的零散片段,委實很方便予人抽離作聯想詮釋。只是我想,陳可辛這次開宗明義借劉金喜口中直道主題:“人無自性!一人犯罪,眾生皆有份,你我都是同謀者!”——我想對共犯社會的殷切思考,大抵也不能迴避去加以探討吧。
其實從切入的出發點而言,陳可辛的《武俠》與2010年蘇照彬的《劍雨》有驚人的接近思維,兩片的啟端均在於一名殺手如何從黑暗組織求脫身,恢復常人生活的起伏歷程,而江湖的陰險綿密,人情世事的糾纏瓜葛,也正是導演興味盎然的摸索物件(連龜息散到封穴佯死都有若干巧合的對照存在)。我覺得有趣的是,在兩者貌近的江湖情節中,當中包含由共感江湖(《劍雨》)到共犯江湖(《武俠》)的轉化,其實不約而同強化了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孤立存在的人文觀察。
一、由《劍雨》到《武俠》
《劍雨》中即使滿布腥風血雨,然而諷刺的是一眾主要角色,其實爭逐達摩遺體的目的,原來均與武功絕學背後所代表的稱霸江湖理念無關。由本來擁有半截的京城癱瘓的第一首富開始,到追逐遺體的一眾高手,原來也著眼於人性的情慾,而非武學所指涉的權力系統。追逐遺體的轉輪王(王學圻飾)是為了自己“還陽”,為太監的身份恢復雄風;連繩(戴立忍飾)也是為了醫治早已五勞七傷的軀體而叛變。反過來選擇放棄的同樣擺脫不了情愛的羈絆,此所以細雨(林熙蕾飾)因被愛而得到救贖,而雷彬(余文樂飾)也因為家室的牽掛而放棄背叛後的權力誘惑(連繩提議合力對付轉輪王所提出的條件,就是由雷彬繼續轉輪王的江山)。正因為大家背後分享大同小異的人情共感,於是一出爭逐江湖寶物的電影,瀰漫了異常的反江湖氣息,每名主角好像均想全身從江湖而退,回去享受一個平凡人應有的日常生活愉悅樂趣。此所以和《武俠》不同,細雨作為背叛者的身份較唐龍清晰得多,唐龍囿於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