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爵士樂歌手和搖滾樂歌星的生活往往都是極端放縱的生活,他們的藝術表演對於他們自身就是一種強刺激,而當他們不在舞臺上表演時,他們便要在生活中找尋有著同樣刺激強度的感覺,他們不喜歡錶演高潮體驗過後出現的平淡,所以他們總是要找有強度的刺激來維持那種感覺。無論這種刺激是否道德,對於身體是否有損害。他們的生活往往極端反常,他們的生命始終處在一種高強度的刺激狀態,生命之弓被拉到極限,甚至被拉斷,因而他們往往壽命短暫而且遭遇悲慘。
。 想看書來
四 道德之下,慾望之上(9)
新奧爾良爵士樂大師之一巴第·鮑頓演奏技藝高超,有“小喇叭之王”的美稱,但他一直生活放蕩,長期與女人一起尋歡作樂,酗酒無度,後來精神失常。有次列隊演奏時他完全失控,胡言亂語,用小號突然猛砸樂隊同伴和觀眾,被送進精神病院。
鄉間布魯斯歌星羅伯特·約翰遜,作品雖只有三十多首歌,但人們始終都認為他的作品是三角洲布魯斯風格的佳品,他的歌曲情感濃郁、強悍、粗獷,有極大的震撼力。這些作品很有些自傳意味,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他本人一生所經歷的曲折而艱難的生活。他有過很多女人,卻從未與其中任何一位有過持久的感情,他為女人苦惱過,又離不開女人,他傷害女人,女人也傷害他,最終他被一位女人所殺,死時年僅28歲。他的生命是如此短暫,但熟悉他的布魯斯歌星桑·豪斯卻說,約翰遜能活這麼久已經是奇蹟了,令他感到驚訝,因為“在任何舞會上,只要約翰遜看上一個女孩,就走上前去想把她帶走,不管她的丈夫、男朋友或其他任何人是否在場”。他從來不考慮這樣是否合乎道德情理,是否危險,他永遠一意孤行,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布魯斯盲人歌星萊蒙·傑佛遜,城市布魯斯演奏家萊羅伊·卡爾、斯克萊皮·布萊克威爾,爵士樂紅歌星比麗·荷莉黛等都喜歡強烈的刺激,如酗酒、性狂歡、吸毒、冒險經歷,最後處境都很悲慘。
爵士樂歌星最愛表現的主題就是愛情,但他們較少表現愛的精神性,而特別注重表現它的情緒性和慾望的自然性,如漢克·巴勒德和米德耐特爾創作的《與我配合,安妮》:
與我配合,安妮,
當身體的器官正興奮。
讓我們配合。
作家、藝術家背離芸芸眾生的社會道德的方式之一,就是隨時準備接納可能到來的豔遇和肆無忌憚地偷食禁果,若把所有不同的人群加以比較,就會很容易發現,追求違禁的樂趣和性的自由解放在藝術家和娛樂圈中最有市場。法國高雅藝術殿堂裡的才子才女們中,有著相當大比例的同性戀者和吸毒者。據說,他們處於艾滋病的地震中心,《新觀察家》雜誌作了一個統計,1990年,法國藝術界25歲到44歲的逝世者中間,有60%死於艾滋病。藝術界人士常常為聽到同行的噩耗而震驚,但在震驚之餘,他們對於違禁的嗜好和對意外豔遇的熱望依然未減,雖然在行為上有所收斂。
違反道德總要付出代價,偷嚐禁果也總要受到懲罰。
魯道夫·努裡耶夫是巴黎歌劇院的巨星,曾被世人公認為是“20世紀最傑出芭蕾舞演員”,但他太喜歡自我放縱,到處尋歡作樂,追求種種違禁的刺激和性的狂歡,最後身染艾滋病絕症。1992年10月底,他編導的芭蕾舞劇《印度舞娘》上演,他前往參加首演式,同時接受文化部頒發的“文化藝術騎士勳章”。那時,他的艾滋病已經到了晚期,生命即將離開他飄逝而去,他面容枯槁,一副悽慘之相,自己單獨行動已不可能,只有在別人攙扶下才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