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經商,只能依靠俸祿糧餉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當兵就成了旗人的唯一出路。八旗兵丁俸餉遠高於綠旗漢兵,康熙年間八旗馬兵每月餉銀3,每年餉米46(23石),比起七品、八品的官員俸祿還要多(清政府規定滿人只擔任六品以上的官職),更非一般漢民所能攀比。

因為上述種種因素,旗人一旦裁軍,就意味著旗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餉,無疑是個噩耗。

入關之初在北京周邊圈佔的那方圓二百多公里內的十八萬公頃漢民土地,就是旗人的份地,但是由於旗人不事生產,早就佃耕出去了,到嘉慶朝之後,甚至變賣給了漢人。儘管後來朝廷搞了幾次“官代贖回”,但是治標不治本,旗人典賣土地已然成風。如果這些人回到北京去,靠什麼生活?

因此這一次裁撤八旗軍,必然遭至旗人的牴觸。而牴觸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滿漢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在北京的時候,怎麼著都成,現在卻是在江南,漢人的地盤上,這種矛盾的爆發,會導致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是暗度陳倉的一招,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李鴻章的態度。裁軍的利害關係,以李鴻章的精明自然不會看不出,但是這是個老謀深算的傢伙,他究竟會如何應對,誰都不敢打包票。

蕭然唯一可以賭的,就是李鴻章的野心。只要他還想當這個皇帝的話,推翻滿清是必然的一步,這樣的誘惑,希望可以迫使李鴻章跟自己站到同一條戰線上。

十天後,杭州四百里加急送來一份奏章,正是左宗棠的《奏請裁軍疏》。奏摺中陳述,長毛捻匪覆滅後,江南時局平定,但是各省軍隊龐大,即消耗了朝廷的鉅額軍費開支,同時也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奏請由浙江楚軍開始,正式裁軍。

此折一出,不啻於憑空丟下一枚重磅炸彈,朝內朝外一片譁然。江南諸省,省省駐有重兵,對於朝廷來說,其壓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裁撤地方軍備的同時,就等同於把八旗軍擺到了一個異常尷尬的層面上。八旗軍不裁,地方督撫都在那看著呢,誰敢輕易放棄多年拼殺來的家底、鬆開手中強有力的權柄?勢力間的平衡一旦有被打破的危險,為了自保,就算朝廷下達詔令,顯然到了地方也變成一紙空文。而地方督撫一天不裁軍,朝廷就要難受一天。

如此兩難的局面,所有人都在猜測朝廷的意圖。一時間山雨欲來,由江寧開始,一種空前沉悶的氣氛迅速在各省蔓延開來。十月十二日,慈安、慈禧召開軍機處、內務府、兵部及步軍衙門,緊急會議。但是這本來就是個異常敏感的問題,是顆隨時都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進退都不是。包括議政王奕亂拿主意。

接連兩天,會議在死氣沉沉中進行,繞來繞去都還是一句“尚須再議,不可操之過急”的空話。肅親王華豐素來強硬,提出江南省份先即裁軍,綠營跟地方軍、團練一律裁減半數;當地駐防八旗軍,北調河南,會同山西八旗軍去攻打石達開,收復西安。這樣一來,短時間內應該可以緩解江南的矛盾。但是軍機大臣文祥、步軍衙門統領景壽的意思,近十萬人的八旗大軍突然北調,必然給北方造成巨大壓力,八旗軍的最終歸屬不解決,旗人仍然是人心不穩。最關鍵的問題,北方時局本就不穩,一旦動亂,只怕連江南這短暫的和平也無法掌控了!

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甚至還不如在江寧重新圈分土地、構築滿城來的穩妥。可是這樣辦法,李鴻章能答應麼?

而在這一籌莫展的時候,李鴻章也終於一紙奏摺遞到了兩宮的案頭:奏請裁軍!

第一百八十二章 星火燎原(上)

鴻章的淮軍,實力江南第一。而定都江寧之後,江畿重地,他的態度對江南乃至全國來說,都至關重要。

奏章寫的簡單明瞭,請求裁軍,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