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七、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很多大文豪的作品,充滿著思想性的作品,被編劇本改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餘華的《活著》。這些作品用文藝手法的改編,把故事講出來,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在國際上拿了很多獎。

然而到了商業片時代,沒有文學作品的支援,需要編劇自己去發揮創作能力,那就完蛋了。十個有九個編劇要撲街,鑄就了國產爛片的巨大名頭。而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原創的ip內容增多,才漸漸的爆發了一批優質的電視劇、電影。

所以從一開始,影視圈很多人就把作者和編劇的地位弄顛倒了。

認為是編劇成就了影視作品,電影電視火了,那是導演的功勞,那是演員的功勞。那是編劇的功勞,唯獨忘了算作者有多少功勞。甚至有些編劇還堂而皇之的認為。自己的改編能力很強,火是自己的本事。不是原著,只是他選擇了某一部小說來改編而已。

這大概也是影視圈的怪現象之一了。

八月天的夏日,正是一年最炎熱的時候。

小洋樓裡的空調呼呼吹冷風,張譚就躲在空調屋裡,閉關寫劇本。

他沒學過編劇這個專業,說實話外行人是很少會直接去寫劇本,但是張譚的編劇能力卻也不是瞎吹的,電視劇就是劇本的成品。很多編劇在編寫劇本之前,都要看很多不同題材的電視劇。以在腦子裡給劇本打下一個框架。

劇本最難的部分,無疑就是分場景分鏡頭,每一場每一場很細的場景鏡頭,這一點是張譚不具備的能力。

而張譚的優勢則是他腦子裡有很多現成品,83版和94版這兩版《射鵰》,幾乎都爛在心裡了,03版央視的《射鵰》也看過幾次,可以說裡面很多經典場面,他都記憶深刻。當然只靠著這些記憶。是寫不出來劇本的。

劇本是對整個導演流程的闡述,如何轉場、如何留白、如何讓演員自由發揮,都有嚴格要求。

奈何走了劉長山三人,卻留下了他們的半成品劇本。

張譚不至於矯情到有半成品而不用的地步。事實上劉長山三人這一版的劇本雖然毛躁了一點,但大部分的轉場、鋪墊都做得不錯,可以直接拿來套用。

半成品的劇本。加上張譚的經典畫面。

這樣組合出來的劇本,絕對不會差。

這是張譚的底氣所在。

“當年暑假的時候。所有電視臺都在播放金庸的武俠劇,想轉檯都沒地方轉檯。只能強迫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差點成了夢魘。現在就是你們這些蹂躪我多年的武俠劇,報恩的時刻了,能不能重現你們往昔的精彩,就看這次劇本寫得成功或不成功了。”

啪嗒。

手指在鍵盤上敲打文字。

日外。

日內。

某某場景。

道具描寫若干。

某某演員念某句臺詞。

哪個地方需要加表情加動作。

第一場景戲和第二場戲的內容多寡。

張譚寫劇本的速度,簡直就是文思泉湧一般,分分鐘就能寫出一個場景。腦子裡的印象,在他寫小說的時候,拼命往外冒,現在寫劇本,同樣拼命往外冒。哪怕有模糊的地方,張譚處理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留白。

再完美的劇本,導演執行起來的時候,也不一定會嚴格遵循。

相反,導演的臨場發揮,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好的編劇,懂得在該留白的地方留白,讓導演和演員去自行發揮。有半成品劇本打底,還是初哥的張譚,無疑已經算是半個好的編劇了。

……

張譚閉門謝客,世界未曾因為他而停止轉動。

《射鵰英雄傳》在張大鬍子、于敏、趙劍等人的帶領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