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道還欠缺很多東西,段宏時的擔憂也正是這點。歐人在否定君權神授,正在醞釀啟蒙運動,要進一步擺脫君權,讓國家政治結構繼續蛻變,可華夏這邊卻不能學著幹。人家那君權本就是有限的,政治格局跟華夏不是一個路數。而英華所倡天主道,在君權和“人”權之間,銜接還存在問題。

直白說,李肆不要君父,那就丟掉了董仲舒所完善的君權天授。那麼英華君主又該有什麼統,來確立自己和上天的聯絡,來立這君王之位?

李肆雖有方向,段宏時也劃出了輪廓,但遠未完善。而就在此時,三賢書院最近的動作,特別是在立明禪讓一事上的表現,讓李肆認識到,英華的另一個敵人,正在漸漸成型。

這是英華自己培養起來的一個敵人,原本在明末就已經崛起了,那就是以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為代表的晚明新儒。他們的學術思想東林學派,這一學術思想的社會基礎,則是工商繁盛,對束縛在身上的朱明皇權很是不感冒的江南。

現在英華重工商,抑官儒,這一派倡導虛君的新儒自然就冒了出來。他們不願意腦袋上還壓著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想要以儒家取自道家的“無為而治”,“不與民爭利”等等工具來掌控權柄。從政治得利面來說,這一派日後必將跟工商融匯。從思想派別來說,這一派的未來將會倡導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跟著官儒一道推動立明禪讓,是這“三賢黨”的初生萌動。

從思想的大方向上來說,三賢似乎是先進的,可這思潮只能讓最活躍的工商得利。即便是李肆將英華推進到工商大發展的大時代裡,這個方向終究無代表所有階層的利益。

以前明論,東林黨只代表儒教官僚,代表東南工商,農民?西北?喝風去!三賢黨只代表儒教和官僚,最後在英華的框架中,漸漸還會如東林黨一般,與工商寡頭合流。

那麼問題就來了,誰來代表其他人?一國終究有士農工商兵,終究有貧富貴賤,誰能代表所有人?華夏曆史,成於一統,也苦於一統。所凝出的政治大生態就是:我代表,我統治,我奴役。沒有並存,沒有合作,沒有共贏。

沒有誰能完全代表所有人,只有儘可能地代表所有人。這個世界正慢慢走向自己代表自己,誰也別想代表自己,但在1717年,還是在華夏,這條道路還很漫長,就只能有人出面來代表大家,這就是君王。

既然在華夏,大家都信老天,李肆就舉著老天的旗幟,再以華夏君王的傳承,手持天主道,來作這代表。誰都代表,同時誰都不代表。

李肆所舉天主道的天人三倫裡,尤重第三條,人人自利而不相害。劃下界線,誰越界就砍誰,誰來砍呢,那就是英華的君王,李肆對君王身份和所建統,就歸納為“代天裁決”。

對倡導弱肉強食的叢林競爭論者而言,這似乎是幼稚和軟弱的政治哲學,可在李肆看來,穩定的政治格局就在於“有容乃大”。階級或者階層這東西,是永恆存在的。你消滅了一個,卻會出現另一個,來來回回,反反覆覆。留下滿目瘡痍的殘缺歷史,給後人製造尖銳的思想對立,未來也始終模糊不明。就如英勇無畏地去殺魔王的勇士一般,勇士殺了魔王,然後自己又成了新的魔王。

因此這三賢黨是李肆的敵人,同時卻不是生死之敵,要如何抑制和引導工商興起時對李肆所握權力的衝擊,李肆不僅要跟三賢黨作戰,也要對自己動刀,立明禪位這一事,就成了一個舞臺。

段宏時看著思緒正在飄飛的李肆,滿足而感慨地再長嘆了一聲,這個年輕的君王,真像是憑空從石頭縫裡跳出來的一隻孫猴子,未來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他還真有心再活個三十年,好仔細看看。

三十年,壓力很大啊,七十二歲的段宏時捻著鬍鬚,忽然覺得,自己是不是該認真練練五禽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