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語“杞人憂天”。故事見於《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杞自受封到楚惠王四十四年(…445)被滅,亦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杞身處中原四戰之地,立國這麼久,也是很罕見的。史上也沒有曾被攻滅的記載。或許是杞國小民弱,善於服事大國,安分守紀,不得罪列強,也怎麼參與列強紛爭,有些像歐洲的瑞士,因而得以保持久遠。

楚西與秦平,史不詳載。或為秦共公與秦燥公之時。秦共公甚講武,試圖東進,曾以兵二萬伐晉之大荔,取其王城。秦燥公二年,因南鄭,或與楚發生衝突。南鄭時屬楚,或是秦先奪取南鄭,南鄭楚人不甘心,後歸楚,秦舉兵伐叛,楚遂與秦戰。或許是這次秦楚戰爭中,楚與秦求和。

東侵淮、泗,在越滅吳之後,越勢力難以控制江淮之際。泗上在今山東省中部泗水北岸一代,近魯。楚惠王時期,三晉基本上忙於內部紛爭,力量難以統一起來,無暇外爭。吳越之爭也讓楚國沒有來自東部的威脅,越替代吳後,越雖然曾經北上爭霸上,但很短暫,在勾踐去世後,越在江淮長期無作為,雖然後來到楚威王、齊威王時,越王無彊再度掘起,西侵北伐,讓齊楚兩大國頭痛不已。此為後話,暫不表。

總之,楚這時期,由於楚惠王的長期在位,內部穩定,外部條件,兩大對手也相對沉寂。這便給楚國提供了良好的內外環境,因而滅國拓疆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楚惠王時的疆域,應是很大的。東至淮、泗,西抵巴蜀,北達南鄭、杞、蔡,南及瀟湘甚至更遠。大抵包括現在的四川中南部、重慶、陝西漢中、貴州、湖北、湖南、河南中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中北部偏西、安徽中北部、江西大部,或許還有兩廣、雲南部分。大半個中國屬楚矣。

如果說,以前的楚國對中原各國還是一時的勢力控制的話,這時,楚國已深入中原腹地。顯然,在戰國之初,楚國無論從疆域版圖還是從國家實力來說,都是最強大的。而且,這時期,楚沒有對手,齊桓、楚成、秦穆、晉文,四雄同時相爭的局面沒有了。因此,這段時間,楚沒有同大國發生重大的軍事衝突,沒有大的勝仗也無大的敗仗。

但筆者有些納悶,在如此優勝的內外形勢下,楚為何不大舉擴張呢?至少在北線鄭宋,三晉無力南顧,楚國是應有大的作為的,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滅陳、蔡和杞。或許是當時楚的勢力已達中原,球顧宇內,雖無霸主之名但卻有霸主之實。此外,越楚關係良好,勾踐向北爭霸,中原諸侯懼,但並沒有損害楚國的利益,相反,還將吳國侵佔的淮地退予給了楚國。雖然有一段時間,楚越皆強,但由於兩國並非敵對國,因而未出現兩雄相爭的局面。而當時秦國比較弱小,還沒有表現出併吞天下之心,因而,楚國也沒有感受威脅。當然,最重要的是,楚國本身沒有併吞天下之心,楚惠王本人又沒有楚莊王、楚成王那種進取心及其作為雄主所應具備的能力。守國有餘,進取不足。因而喪失了統一天下、混一宇內的第一次巨大的機會。以當時之勢,如果能與越聯手伐齊,攻魯,再回頭渡河伐三晉並不難,三晉臣服,秦則率服。

不過,春秋戰國之交的楚國,在文化上,已在華夏先進文化的薰陶之中。滿足於學習、吸收與享受。這與秦人不同,秦在商鞅變法時,學的是霸道,是將全國組織成軍事機器進行征服戰爭。西入秦精英智慧之士帶給秦國的急功近利之術而不是先進的中原禮樂學術。秦楚同樣歷經了一個由夷變夏的過程,但秦夷味濃,長期隔絕,變夏緩,最終並沒有完成。而楚因長期與中原諸侯爭戰,與中原接觸充分,又不斷向北開疆拓土,因而變夏快且全面,雖然楚文化依然有些生命力,依然表現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