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3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3)

在這樣一個閱讀蔚然成風的地方,托馬斯·潘恩1776年1月10日出版的《常識》能在當年3月之前賣掉10萬冊,也就不足為奇了4。如果是在1985年,那麼一本書必須賣掉800萬冊(兩個月之內)才能比得上當時潘恩著作所吸引的人口比例。我們再看一看1776年3月的情況,霍華德·法斯特為我們提供了一組更讓人歎服的數字:“沒有人知道到底印了多少冊,最保守的數字是30萬冊,也有人說是50萬冊。如果說當時300萬人口需要印刷40萬冊書,那麼今天的一本書需要賣掉2400萬冊才能比得上。”5在今天的美國,唯一能吸引這麼多人注意力的傳媒活動大概只有美國橄欖球超級盃賽了。

在這裡,我們應該稍稍停頓一下,來談談托馬斯·潘恩,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他可以代表他那個時代高度而廣泛的文化教育程度。我特別想提出的一點是,雖然他出身低微,但他從來沒有像莎士比亞一樣被人質疑過是不是其著作的真正作者。確實,我們對潘恩生平的瞭解要多於莎士比亞(雖然對潘恩的早期生活也知之甚少),我們也知道潘恩所受的正規教育遠不如莎士比亞。在來美洲之前,他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儘管有這樣的不利條件,但是他的關於政治哲學和辯證法的著作觀點明確,生命力經久不衰,絲毫不輸(數量上也許不如)伏爾泰、羅素和包括柏克在內的同時代英國哲學家。但是從來沒有人問過:這樣一個來自英國窮人階級的、沒有受過教育的胸衣製造商怎麼可能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章?有的時候,潘恩的教育背景會成為其敵人的攻擊目標(他本人也因為這個缺陷而感到自卑),但從來沒有人懷疑過這樣強有力的文章會出自一個普通人。

我們也應該提一下,潘恩影響力最大的這本書的全名是《常識——一個英國人所著》。這個副標題很重要,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人沒有寫過什麼書,關於這一點,富蘭克林解釋說是因為美洲人忙於其他事情。也許是這樣的。但是,美洲人的忙碌並沒有影響他們利用印刷機,甚至是為了根本不是他們自己寫的書而利用印刷機。美洲的第一臺印刷機誕生在1638年,屬於當時只有兩年曆史的哈佛大學。1之後不久,在沒有不列顛王國政府的幫助下,波士頓和賓夕法尼亞也有了自己的印刷機。這是一個讓人吃驚的事實,因為那時在利物浦、伯明翰以及其他英國城市都不允許使用印刷機。2最早的印刷機用於印刷時事通訊,通常都是用廉價的紙張。也許我們可以說,美洲文學的滯後不是因為人們的惰性或英國文學的廣泛流行,而是因為缺少優質的紙張。到了獨立戰爭時期,喬治·華盛頓還不得不用難看的紙片給他的將領們寫信,他的急件甚至連信封都沒有,因為紙實在是太寶貴了。1

但是到了17世紀末期,一種本土文學開始起步,這也同美洲文化對印刷術的偏愛不無關係。這裡的文學當然指的是報紙。本傑明·哈里斯於1690年9月5日在波士頓出版了一份共三頁的報紙,名叫《國內外要聞》。這是美國人第一次涉足報紙。在哈里斯來美洲之前,他參與“揭露”了一個子虛烏有的、有關天主教徒屠殺新教教徒並縱火倫敦的陰謀。他在倫敦的報紙《倫敦郵報》上揭露了“教皇的陰謀”,結果天主教徒受到殘酷的*。2哈里斯對於謊言已是司空見慣,他在《國內外要聞》的內容說明中提到,報紙對於抗擊盛行於波士頓的謊言是非常必要的。他用以下的話作為內容說明的總結:“喜歡我這個提議的人可能會因此承擔罪名。”哈里斯的這種猜測是完全正確的。第二期的《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