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袍的劉鎔,按照大人指點,規規矩矩地跪在正堂之下,雙手接過了王允帶來的天子加封詔書、國璽和印綬等物品。隨後府外的衛兵點燃了象徵禮成的炮仗,一百聲“轟隆、轟隆……”的巨大炸響聲過後,全晉陽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自己今後不再是幷州人,而是晉國人。
在王允的見證之下,端坐王位之上的劉鎔,按照趙振邦這幾日反覆教過的話語,有模有樣地說道:“鎔於長安宮亂之中,幸得鎮北將軍護佑,終不致為歹人所害。如今幸得皇兄垂憐,封王於北地,今後定當為大漢鎮守邊疆,保境安民……”
隨後,劉鎔拜劉虞為國相,官秩二幹石;拜趙興為中尉,加太傅,官秩二幹石;拜賈詡為長史,官秩二幹石……
一場預謀已久,朝廷與地方妥協的分封儀式總算結束,今後幷州的稱呼將從大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晉國。密切關注幷州形勢的各方勢力,在得知了這一重大訊息之後,又將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
第四零八章推新政謀劃長遠
毋庸置疑的是,晉王受封這一事件將會對大漢中央朝廷以及各州地方勢力產生持久和深遠的影響。
明面上看,朝廷先是圍剿幷州趙興在先,封三皇子為王在後,屬於受到挫敗的一方,中央集權的威信自然受到影響。但實際上,就算沒有圍剿趙興,就算沒有封劉鎔為晉王,朝廷的威信經過漢靈帝一朝的肆意揮霍和黃巾軍的踐踏,實際上又剩下了多少?
王允與趙興最終達成的協議,看著並沒有給朝廷撈回去多少好處,但確確實實的是爭取到了不少利益。如果其他各州勢力以為晉國挑起了分封割據的頭,自己便能夠想當然地跟朝廷叫板,也弄出個齊王、趙王、蜀王、襄陽王、吳王來,那可就是大錯特錯,甚至是錯得離譜。
誰敢學趙興,弄個小孩封王割據,前提條件是要有晉國這份實力,不僅僅是指軍事上的,而且還包括綜合實力。沒有晉國這份能夠力扛四方的硬骨頭,趁早還是洗洗睡吧。
第128卷 第1021節:數萬英靈眠太行 (27)
朝廷的三路中央軍雖然在幷州折戟沉沙,受了一些損失,但元氣還在。更為關鍵的是,趙興主動提出來要幫著朝廷盡義務,潛臺詞就是可以在朝廷大義之名分下,東征西討。只要幷州覺得有好處可撈,朝廷一徵調,苦於沒有開戰藉口的趙興就能立即帶著大軍打到黃河兩岸某方勢力範圍之內!
比方說,如果董卓現在向天下宣佈,四皇子在他的手裡,要求朝廷封四皇子為涼王,將涼州作為封地。那麼,王允一定會立即建議朝廷向晉國發出征討董卓的命令,而趙興也絕對會樂顛顛地帶著近十萬大軍揮戈西進,不出一年,徹底蕩平董卓。
當然了,距離幷州比較遙遠一些的州郡,比如益州、荊州、吳州等地,趙興的手一時半會伸不到那裡去。但如果這幾州的州牧頭腦發昏,也跳出來要扶持漢室後人封王,朝廷完全可以與幷州再次達成某種協議,比如調集中央軍進行鎮壓,而晉國則威懾北方各州。
總之一句話,如今的朝廷和晉國,屬於大哥和二哥的關係,雖然二哥有另立山頭的打算,但哥倆絕對不會願意看到第三個小弟冒出頭來再立山頭。
晉國初立,其他各州的反應目前還不明朗,但晉國內部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已經拉開了帷幕。
作為輔助晉王的太傅,手握晉國十八萬“護國軍”的都尉,未來劉鎔的岳父,趙興在幷州的地位其實更加穩固了。以往推行政令,還要與形式上的州牧府進行協商,最終的命令也要經過州牧府下達,畢竟有些繞路,有時難免顧慮重重。如今劉虞和趙興名義上分數晉國的文武兩派,可實際上劉虞成了替趙興打工的總經理,很多政令只要藉助劉鎔的名義頒發即可。
晉國這家“新上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