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牛奶消費量為9升,短短几年時間已攀升到25升。德國新聞社也認為,新興國家牛奶消費量的增長是導致牛奶漲價的重要成因,一些德國小報甚至乾脆把牛奶漲價歸咎於“中國人牛奶喝得太多”;另一些輿論則認為,自然災害、農業補貼政策變化等所導致的奶牛存欄數減少,和牛奶產量下跌,才是奶價飆升的主因。

事實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人們全新的生活方式。進入21世紀以來,一些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全球範圍內普及。德國“哈根達斯”冰激凌在全球54個國家擁有超過700家分店,法國“達能”酸奶的分銷點在邊遠、貧瘠的非洲國家也能找到蹤跡,美國“星巴克”咖啡在全球28個國家擁有7000多個連鎖店……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上班前喝一杯“星巴克”牛奶咖啡,下班時捎一罐“哈根達斯”冰激凌,臨睡前喝一杯“達能”原味酸奶,可是這些產品的原料中,無一例外地含有大量牛奶,它們的流行便意味著牛奶消耗量又顯著提高了。

不僅這些,使用越來越頻繁的嬰兒新增食品、口味變化多端的巧克力、甚至琳琅滿目的護膚化妝用品,都是出了名的“牛奶殺手”,它們越來越多地成為購物籃中的新寵,也無形中增加了牛奶供應的壓力。

一方面是需求量的攀升,另一方面卻是成本的上漲。由於近年來歐美各國興起“替代能源”,即用農作物製成生物能源,取代日漸枯竭的石油等碳氫燃料。生物能源需耗用大量的農作物,據統計,在美國,按目前的技術水平,1英畝農田所產玉米,只能提煉875加侖燃料乙醇,一輛北美最普通的家用4X4吉普,油箱容量13。5加侖,加滿一箱油只夠一般家庭日常使用7-15天,但如所加全部為生物汽油,則需耗用200公斤玉米。

美國能源部制定了2010年以農作物為原料的大規模一體化生物煉油廠發展計劃,計劃到2030年,生物能源佔美國發電量的5%、運輸燃料的20%和化學品生產量的25%,相當於現有石油消費量的30%;歐盟則計劃加強科研開發投入,使2010年後生物燃料的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在歐盟2007—2013年研究架構計劃中也明確指出“將繼續支援生物燃料的發展,加強生物燃料產業的競爭力”。而現實中的速度甚至更快:歐盟於2003年透過《生物燃料條例》,規定生物燃料所佔能源總消耗比例,2010年應達5。75%,但實則今年已接近10%,而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統計,近18個月來,北美洲(美國、加拿大)用農作物生產的生物汽油產量增長100%,已取代了傳統石油產品7%的能源份額。按照IEA的資料,若將現行石油能源全部用生物能源替代,則需要拿出2004年全球耕地總面積的4倍來種植“能源作物”,照此趨勢,玉米的價格至2010年將上升20%,2020年41%,而根據美國農業部預測,10年後用於生產乙醇燃料的玉米佔美國玉米總需求量的比例將從2006年的18%增加到31%。美國玉米產量和出口量分別佔世界的40%和70%,如此大規模、大比重、長時間的玉米漲價,勢必將累及牛奶價格,讓其和汽油價格“比翼雙fei”,居高不下。

牛奶是物價結構較低環節,它的持續漲價勢必累及更多產品水漲船高,並可能加劇通貨膨脹的危險。紐西蘭國家食品生產研究中心主任託斯騰。海默甚至擔心此舉會累計金融和貨幣的穩定,他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在美國的生產潛力,在他看來,牛奶價格的上漲使得國際牛奶市場對美國養牛戶重新具有較大吸引力,如果美國方面適當加以鼓勵和引導,牛奶供應量就會大幅攀升,從而平抑奶價。

也許他是對的,但倘他真的幸而言中,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由於“能源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導致國際市場糧食供應量減少和糧價攀升,非洲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