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為白蘋報了仇。徐和梅瀛子暴露了身份,他們將要離開上海。徐在離開時,發現海倫對自己戀情已深,只好不辭而別,孤身前往大後方,去從事屬於戰爭的、民族的工作。小說結尾給人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小說名為《風蕭蕭》,是作家對他筆下的人物的一種讚歎。
說《風蕭蕭》是一部*,實在毫無道理,因為這部小說從頭到尾沒有一筆涉及性的內容,在長達四十萬字的小說中,唯一一次寫到男主人和他所愛的女友接了一次吻,還是在他的女友病中。
當時所以選中徐訏的小說,除了徐訏那時已到了香港和小說在當時的大學生中有較大影響以外,更主要的是這部小說具備了這樣幾個因素:寫了國民黨抗日;美國人對中國人是友好的;風塵女子身上也有許多善良和優秀的品質;愛情是超階級的;有趣味和有質量的生活才是美好的;追求個人的價值和合理的金錢都是正當的。
50年代,主流意識形態的觀點最排斥的是人性論。因為人性論中最敏感的要數愛情,而且愛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超階級的,所以50年代凡較多涉及愛情的小說,多數都受到了批判。像徐訏這樣離開了大陸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就更可以被看成最有害的作品了。
《飄》所宣揚的美國文化,特別是它的愛情觀,更為當時的文化精神所不容。在這次討論中提到最多的作品,可以說都帶有大眾文學色彩,徐訏和無名氏的作品以及《飄》,都可以被看成是通俗的以言情為主要特色的文學作品,還有許多人提到的屬於偵探和武俠小說範圍的那些作品。 。。
中國當代文學的轉型是如何完成的(8)
在當代文學研究中,可以從這裡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在1949年以後,大眾文學受到的排斥要遠勝於純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當中本來也是有通俗文學傳統的,比如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張恨水、劉雲若的言情小說,程小青的偵探小說,還有平江不肖生一類的武俠小說。作為文學形式,在1949年以後消失得最徹底的恰恰是這樣型別的文學作品,當時也曾重印過一些左翼和中間性質作家的作品,但大眾文學型別的作品最終消失了。通俗小說是更為民間化的東西,它的讀者群也相對龐大,更為重要的,通俗文學無論是言情、偵探還是武俠小說,它們所具有的小說元素離不開愛情、人性這些最基本的價值。通俗小說更為個人化的色彩與當時所倡導的集體主義和階級鬥爭是衝突的,所以當時對於這些東西更為排斥,這就是為什麼通俗文學在很長時間內會絕跡的根本原因。
參與這次討論的都是青年,主要是大學生。特別以女青年為多,說明很重視在教會學校讀書的女生。6月20日參加《文匯報》組織的討論的八所中學中,有六所是教會學校。可見,當時確有清算美國文化影響的考慮在內。
50年代初,透過改變女性的閱讀和欣賞趣味,從而讓女性更少女性化。在婚姻、愛情和生活方式方面,把最為人性化的東西從思想中排斥掉,讓女性生活在階級化的生活中,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革命化和粗糙化。當時文學作品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情的淡化甚至消失。到了“*”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愛情差不多就完全消失了,最典型的就是樣板戲。愛情在當時文學作品中的消失現象,單從文學本身是解釋不了的。要將這個問題說明白,還是要從政治文化當中去尋找原因。
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這是常識。當時政治文化的基本特色就是違背常識。一個時期的政治文化如果要從常識上來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是最難的,但當時的文學作品卻做到了。
當時文學作品中最缺少的是人道主義精神,沒有人道主義精神的文學作品,它在人類精神領域裡是不可能有位置的。最能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就是最基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