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大清的洋人們地位驟然下降,以前康熙對西學感興趣,自從知道西洋人的骯髒心思,態度就變了一變。
洋人們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京城的氣氛直到過年才好轉。
但是外地的禁毒活動剛剛展開。
……
過年到處祭祀,康熙又一次病了,這次病得並不嚴重,卻能感覺到自己精力不足,不服老也不行。
等康熙身體好轉了,御醫替他細細地把過脈,才提出:「皇上的身體不宜太過操勞,最好能閒下來好好養養,還要保持身心舒暢,才能延年益壽。」
不用御醫說,康熙自己心裡也有數。
光是處理朝政,就讓他每天處在疲勞中了,無暇再做別的。
比起以前,真的差遠了。
他這身體也確實該養養,再不養養,他也怕自己壽數不長。
過了萬壽節,康熙又去了胤祜莊子上休養,整天不是守著魚塘就是教兩個孫子讀書,日子過得也舒心。
但是胤祜不舒心啊
他這個親爹啊,帶著搬網,在下雨天蹲守在小河邊撈魚。
這一幕有多熟悉?
想當年,他有淮陰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胤祜去勸,康熙也不聽。
一說有危險,康熙還振振有詞自己帶的侍衛夠多,安全肯定有保障,在河裡撈裡比在魚塘有趣多了。
從這天起,康熙的興趣就從魚塘轉移到小河了,魚塘裡是自家兒子養的魚,哪有外面撈的魚更有成就感?
胤祜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求助其他兄弟讓他們來勸。
其他兄弟一個個都避之不及。
他們又不傻,皇阿瑪身邊有侍衛跟著,出不了事。再說了,胤祜勸不動,他們能勸得動?找罵還差不多!
一群兄弟都指望不上,胤祜也只能由著他去了。
康熙在莊子上過起了閒適的養老生活,那種疲憊感也消散了。
頓時萌生了一個想法。
也僅僅是想法,暫時沒有付諸行動的意思。
這一年裡,朝政交給太子打理,但康熙耳目眾多,太子有什麼動作都瞞不過他的雙眼,同時也是一種考察。
康熙三十七年很快就過去了。
觀望了一年,康熙對太子的表現還算滿意,入冬後莊子上太冷,他扛不住凍就搬去了暢春園。
過完這個冬天,進入了康熙三十八年。
對康熙來說又是養老的一年,對胤祜而言卻是首次在事業上做出亮眼的成績,他帶著團隊走了不少彎路,終於培育出畝產量六百斤的糧種,用上有機肥,還能再增產一多百斤。
胤祜剛把資料遞上去,康熙龍顏大悅。
他比胤祜本人還要高興,之前不贊同胤祜種地,怕的是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如今做出了成績,誰敢輕視他半分?
他終於安心了!!
……
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帶著胤祜和他的團隊回京城了。
這個資料拿到朝堂上,也是一片震驚。
也有人在心裡揣測,胤祜聲稱去莊子上養病,是怕自己種地種不出成績才藉口養病?好維護自己的名聲?
這不,一做出成績,又活蹦亂跳了!
康熙將眾人的神色盡收於眼底。
高產糧種是種國種民的功績,幾年前的有機肥因為朝堂上吵了一通,胤祜這個主角反而被忽略了,也沒有封賞過。
提起高產糧種,康熙又把有機肥拎出來說了說,之後大手一揮,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
朝堂上頓時熱鬧起來了。
一個個聲音勸康熙三思。
康熙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