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綢緞一千匹,送到城外軍營之中,犒賞一眾將士們!”

“老奴遵旨!”

一番折騰下來,天色已經放亮了,王承恩顧不上休息,先是前往司禮監,將皇帝的旨意寫成了一份敕書,而後找到掌印太監曹化淳,說明情況,加蓋玉璽,接著手持敕書、前往戶部傳旨。

沒想到,敕書宣讀之後,戶部一眾官員們拒絕執行。

倒不是戶部官員們膽大包天,有意抗旨不遵,而是戶部掌管的太倉裡面,實在調撥不出這麼多銀子了。

要知道,自從崇禎皇帝—朱由檢聽信了東林黨的忽悠,減免了各地的商業稅、關稅、茶稅、礦稅之後,大明朝廷的財政收入就縮水了一大截子;而隨著宗室人口不斷增加、遼東戰事頻繁等原因,朝廷的財政開支卻是直線上升。

結果就是:入不敷出,國庫空虛,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問題。

尤其最近一段時間,女真大軍在京畿地區橫衝直撞,為了加強京師防禦:修補城牆,加寬護城河、打造兵器、徵集青壯入伍、囤積糧草……銀子如流水一般花了出去,讓本就空虛的國庫變的更加空虛,如今連五萬兩銀子、一千匹綢緞都拿不出來了。

能拿多少呢?

戶部官員們翻了半響賬本,拿出了六千兩銀子、二百匹綢緞。

這與皇帝要求的數目相差太遠了,王承恩自然不答應了,又和戶部官員們扯皮了一番,後者無奈之下,咬著後槽牙又添了四千兩銀子、一百匹綢緞,而後就死活不肯再添了。

戶部尚書、左右侍郎更是硬著脖子表示,國庫空虛、實在沒法再添了,如果再催逼的話,三人只能掛印辭官、回家抱孩子去了。

無奈之下,王承恩只能返回宮中,將情況如實稟報,崇禎帝—朱由檢聽完之後,不禁滿臉的黑線。

天威軍有七千多人,一萬兩銀子、三百匹絲綢,平均下來一人只有一兩多銀子。

長途跋涉、吃苦受累,第一個來到京城勤王護駕,卻只得這麼點賞賜,這未免太說不過去了吧?

“王大伴,國庫空虛,實在拿不出銀子了,朕又不好賞賜太薄、寒了將士之心,這可如何是好啊?”

“回聖上的話,依老奴之見,可以從內承運庫當中調撥一些財物,犒賞天威軍的將士們,渡過眼前難關!”

“從內承運庫調撥財物,這個嘛……這個嘛……”

就像個人有私房錢一樣,皇帝同樣有自己的小金庫,位於皇宮的西北角上,叫做內承運庫,又叫內宮十二庫,並設有專人負責管理。

至於內承運庫的收入,主要有兩項:一是在京畿周圍設定的皇莊、皇店,每年可以盈利四五十萬兩白銀,以及若干實物。

二是南方几省稅糧折收的金花銀,扣除京師內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俸祿之後,餘下的歸皇帝所有,每年大概五六十萬兩銀子!

二者相加,大約一百萬兩銀子,以及若干實物,理論上來說,足夠皇帝的日常開銷了,還能有一些剩餘。

大明立國至今二百五十多年了,如果內承運庫年年有剩餘的話,加在一起,絕對是一大筆財富了。

問題是,大明朝的皇帝並非個個節儉,能造的亦是不少,尤其是成化、正德、嘉靖、萬曆這幾位,有的修宮殿,有的玩猛獸,有的鍊金丹……銀子如流水一般花出去,致使內承運庫經常入不敷出,還得想辦法四處摳銀子用。

……

到朱由檢繼位之時,內承運庫剩餘的錢財,只有黃金四萬多兩,白銀六十多萬兩,以及少量實物。

之後西北大旱,調撥了十萬兩銀子用於賑災。

遼西軍餉不足,戶部官員無能為力,又多次從內承運庫調撥金銀補充軍餉。

女真大軍入關,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