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必須透過宣義司的考試,拿到度牒,才是真正的僧人,否則就是非法的野僧。

河西、西域的佛寺,也要按人頭納稅,有佛田也必須交田賦,楊崢只免去了他們的徭役。

姑臧學術氛圍濃厚,更大的原因是因為紙張。

這絕對是華夏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

紙張需求增大,讓豪強們看到了一條財路,紛紛興建造紙作坊。

不過楊崢為了防止黃土高原和黃河上游的環境惡化,禁止河西、關隴、河套興建造紙作坊。

只在蜀中、南中大規模扶植。

也算是對蜀中豪強的一次補償。

蜀中造紙,距離河西遙遠,也避免了技術外洩。

在楊崢理解之中,一個國家強盛了,文化肯定繁榮。

造紙的作坊多了,技術就在慢慢進步,紙張的價格也就慢慢下來了,加上官府控制的印刷坊。

市面出現了大量書籍。

儒家經典、詩詞歌賦,還有宣義司刊印的《司馬氏》、《大秦崛起》、《新三國》等等。

名字雖然怪異,印刷裁剪十分粗糙,紙張的質量也很差,但勝在便宜。

一本二十錢左右,中產之家能負擔的起。

楊崢還設立書館,增加各種繪本、小人書,可以租借,三天只收一錢。

若是在書館讀書,則直接免費。

當然,百姓忙於生計,識字的不多,但孩童受到兩三年公塾的免費教育,能識不少字。

鑽書館最多就是他們。

另外兩個受益物件就是寒門士人和庶族學子了,很多書都被豪強們壟斷,尋常人根本看不到,而書館幾乎免費。

後世楊崢有件事記憶猶新,曾國藩看中一本《二十三史》,要價一百兩銀子,相當於後世一萬五千到兩萬塊錢,典當了衣服,借了錢,才辛苦買到,高興的不得了……

這還是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清,三國時代一本書的價格可想而知。

老百姓一輩子可能都看不到書籍的影子。

當然,除了簡裝版,還有精裝版的,裝幀華美,紙張白皙,棕、墨、糊藥都是上等,封面還描以金銀線,飾以絲綢錦緞等,由書法造詣高超之人抄寫,但這麼一本書,直接與黃金等價。

受到士家豪強們的極力追捧。

出來一本,便高價買走一本……

甚至有中原士族專程來訂購。

也許看到其中巨大商機,很多科舉落榜計程車子,不再回鄉種田,就在姑臧、長安抄寫佛家經文、儒家經典。

士族豪強子弟不屑做這些,卻是很多寒門庶族的生路。

現階段書館還是賠錢階段,不過楊崢堅持設立。

一年兩年看不出效果,但十年八年,就能對士族豪門形成降維打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