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士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都會的氣質。
有商稅、鹽鐵、牲畜的補充,涼州公庫中金銀堆積如山。
所以每次大戰,也基本用不著壓榨百姓。
整個涼州都處於上升期,士家豪強與百姓能相安無事。
一些有眼光的豪強在楊崢的建議下,還組成了商隊,也搞起了大宗商品貿易。
除了商賈,涼州境內天竺僧人的數量持續攀升。
河西走廊的意義,除了經濟,實則也是文化碰撞之地。
高原、草原、中原、西域再次交匯,不斷碰撞出強大的文明火花。
華夏文明很偉大,很燦爛,但其他文明也有可取之處。
西方文明能後來居上,是因為沒有封閉自己,不管是掠奪還是十字軍東征,都是文明的不斷碰撞。
反而華夏文明在宋朝後進入全面的衰退期,失去河西走廊,燕雲也奪不回,開拓進取的精神也就沒有了,女人纏足,男人以從軍為恥……
楊崢一向覺得文明不止是吟詩作畫,而是一種內在的向上的精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是詩人畫家,但不能只有詩人畫家。
對於僧人,楊崢不鼓勵也不支援。
很多僧人都是飽學多金之士,在取得官府的同意後,姑臧城開始興建起一座佛寺。
寺廟掛在宣義司的名下管理,每個僧人都需要登記造冊,拿到宣義司的度牒,才是合法僧人。
攻陷長安後,涼州彷彿進入一個新階段。
今年春闈,也不知從哪兒蹦出一大堆士子,足有千人之多。
以前最多也就百來人,少的時候,四五十人……
這麼多士子,原本的考場已經容納不下。
涼州取士不同於其他地方,不看家世,不問出身,士家豪強、寒門庶族全都一視同仁。
楊崢乾脆別開生面,當街考試。
清理出姑臧正街,鋪上蒲團、桌几,又安排兩千多名精銳甲士挎刀持矛維持現場秩序。
西北這片地,無論幹什麼,都離不開刀子。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到處都是狼群勐獸。
種田要帶著刀,放牧不僅要帶刀,還要帶著弓,就連上街買菜也要帶著刀,不然都不好意思跟別人進行親切友好的交流。
這也算涼州特有文化之一。
只要不披甲持弩,官府從不過問。
這陣仗都是嚇到了不少士子,有人當即退出考場,有人面色難看,時不時的偷偷瞥一眼周圍的甲士。
周圍看熱鬧的百姓裡三層外三層,都來看個新鮮。
只要不喧譁吵鬧,官府也就由著他們。
這其實是楊崢設定的第一道考驗。
沒有膽氣的文人,在西北基本也幹不下去。
匈奴、鮮卑、羌胡可不會跟手無縛雞之力計程車子講道理,歸化的夷民們也比較生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