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颯、太原、華陰、藍田四軍鎮,每鎮兵力兩萬五千到兩萬。

差不多就是十萬大軍分散出去。

楊崢的秦國承曹魏之舊制,採用中軍配合地方府兵的策略。

長安七萬精銳步騎,地方加起來十萬左右府兵。

內地每一個郡一折衝府,一千五百府兵,負責鎮守地方。

如河曲、西平、金城、天水、隴西、南安、安定、扶風等等,蜀中的巴郡、廣漢、蜀郡、犍為、越巂、牂柯七郡同樣如此,南中則基本處於羈縻狀態,官府只控制一些精華地區,重兵駐防,與豪強共治當地,推行漢化,秦國可以減少對這些地區的投入。

現在的秦國也沒有能力和精力投入這些地區,處處都需要人口,所以這些地區只能延後。

而一些重要的邊地,如輪臺、高昌、敦煌、張掖、酒泉、武威、朔方、北地、九原等,每地三到四個折衝府,以威懾草原,震懾內部。

最後就是戰略要種之地了,如太原、定襄、雲中、馮颯、京兆、漢中、永安,則折衝府雲集。

十萬左右的府兵顯然不夠。

未來是東西國命之爭,司馬昭推行佔田制,給自己服下一劑勐烈的春藥,弄出四五十萬大軍都不足為奇。

所以擴軍是必要的。

在楊崢心目中,府兵二十萬左右,中軍也要擴充到十萬。

其中關中就聚集了十萬府兵七萬中軍,此外還有一萬中軍在太原,一萬中軍在蜀中,漢中和姑臧各五千中軍。

秦國預計人口五百萬左右。

五百萬人養三十萬大軍,負擔不大。

而且二十萬府兵都不需要中樞支援,給他們土地,不收田賦,也不徭役,他們自己養自己,出征還自帶裝備、戰馬、糧草……

也就是說,秦國只需要養十萬中軍。

屯田司的意義便在於此。

形同用奴隸和屯田養十萬大軍,還有治民、待歸上繳的賦稅,河西走廊的商稅,此外,涼州、河湟、河套三大牧場也在支撐十萬中軍。

自楊崢以下,全國厲行節儉,抑制奢侈之風。

秦王宮也是在當初的徵西將軍府基礎上改建的,規模不大,宦官也是直接拿老丈人劉禪的……

秦國沒有那麼多食肉者和利益集團,相對而言,對百姓的負擔沒有晉和吳那麼大。

楊崢也能讓十萬中軍走精兵化的路子。

六萬騎兵,四萬步軍,披皮甲率百分之六十,鐵甲率百分之三十,冷鍛甲百分之十,騎兵力爭一人三馬,步卒一人兩馬。

共計戰馬二十六萬匹。

秦國的消耗重點不在將士,恰恰是這些戰馬。

想要維持體力,就不得不為它們備上精料。

不過這些年漠北馬,在三大牧場大肆繁衍,減輕了不少壓力。

漠北馬爆發力不強,但持久力強,耐寒,好養活,吃草也行,精飼更好。

軍中漠北馬已經佔了四成,並且比例還在增大之中。

爆發力強的河湟馬、涼州馬,則用作重騎和精騎。

“太原、華陰、藍田地狹,不足以養一萬中軍,一萬餘府兵。”衛瓘思索良久後道。

楊崢想法很好,但實施起來也有問題。

八折衝府擠在華陰、藍田這些地方,的確壓力很大。

一萬兩千府兵,就是一萬兩千個家庭,需要兩百四十萬畝田,別說華陰、藍田,就連太原也有很大壓力。

不解決將士的後顧之憂,他們怎麼可能在前線奮勇作戰?

楊崢道:“府兵田地不足者劃在後方,如太原田地不夠,可劃到定襄、雁門、雲中,華陰田不夠,則劃到渭南等地,如果還不足,差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