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吳應熊說:“這樣一來,兒子豈不會因此而有辱斯文麼?”
吳三桂說:“寧願有辱斯文,也不可喪失生存能力!你想想看,是生存事大?還是斯文事大?”
吳應熊點點頭,然後問:“那父親為何讓兒子處於眾聖賢之士當中時,要專取小梨呢?”
吳三桂說:“因為聖賢之士往往多虛偽狡詐之輩。他們心中明明有著得到實惠的慾望,也不敢表現出來。因此,你若禮讓,在最後取梨,既能得到聖賢之名聲,又能得大梨之實惠,何樂而不為?而你若專門先取大梨,雖可得此實惠,必能引起聖賢之士的公憤。”
吳應熊問:“既然是聖賢之士,怎麼會因為取梨小事而對人生怨呢?”
吳三桂說:“我兒有所不知!古往今來,尚沒有聖賢之士能脫離人間煙火。也就是說,聖賢雖為聖賢,但畢竟是人,是人就得有慾望。聖賢之士圖聖賢也是一種慾望。聖賢之士之所以能得聖賢之名,是因為他們的此慾望已壓過彼慾望。但是,僅僅是被壓著而已,而非消滅,所以,聖賢之人的食慾卻仍然存在的。而眾人推崇他們為聖賢,是因為他們善於掩飾自己的食慾。
因此,如果你處於聖賢之士當中時,你最後取梨,必然既得大梨之實惠,又能得聖賢之大名。反之,如果你專先取大梨,聖賢之士必然不屑與你為伍,覺得與你為伍會有損其聖賢之名的。這麼一來,你必成世俗之人,而世俗之人,自古以來,少有成大器者。如你執意要置身聖賢之中,那聖賢之士必能以唾液淹死你!”
吳應熊問:“若聖賢之士都以有損聖賢之名而最後取梨怎麼辦?”
吳三桂沒有想到兒子有此一問,他思索一會,便說:“那時兒子須看準筐中大梨,然後閉目伸手而取之。”
吳應熊問:“這是為何?”
吳三桂說:“因為在眾人看來,你雖有取大梨之實,卻非有心而取之也。你的聖賢之名不會因此而受損傷。我們為官者便常常以此法得其實惠又保其廉名。”
吳應熊問:“那父親為何要兒子在第三種情況先聖賢之士取之,而不等聖賢之士取後再取之呢?”
吳三桂說:“因為聖賢之士雖將聖賢之名看得很重,但若置身於世俗之人當中時,必因生機遇到威脅而看輕聖賢之名。倘若他們仍然看重聖賢之名,必會因此而餓死。所以,當世俗之人取梨之後,他們早已將怨恨置於其身,自然不會注意他人。同時,也因為有世俗之人取大梨在先,必會激起聖賢之人的貪慾,而置聖賢之名於不顧。”
吳應熊問:“既為聖賢之士,怎會置聖賢之名於不顧呢?”
吳三桂說:“聖賢之士只可生聖賢之眾中,世俗之民中,決無聖賢之輩!若有,也早已餓死!你若不信,這時,你最後取梨,必得小梨。只有按父親之法取梨,仍然既可得大梨之實惠,又能保聖賢之名聲。”
吳應熊覺得對於父親的道理,自己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
三、吳三桂設計困境考驗兒子
透過一段時間的調教,吳三桂覺得兒子在思維方面已有進展。但他心中有種憂慮,兒子出生在他這樣的家庭,養尊處優慣了,其生活能力必差。加之眾人對他們總是呵護備至,他們的心理素質也必然差。然而,人生變化無常,誰知他們會不會落到平民百姓之位?若如此,他們哪裡能生存下去?
於是吳三桂覺得應該培養兒子的生存能力。可是,到底怎樣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呢?吳三桂思索著:這是個大問題,一時半刻確實不知如何下手!突然,他的頭腦中劃過一道靈光,他想起了白髮老人讓自己養螞蟻的故事。那時,他利用螞蟻的飢餓將螞蟻調教得如千軍萬馬。螞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想生存下來。在那種情況之下,生存下來的便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