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回到美國以後,發表了多次演講。他的《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一文,曾產生過很大影響。

楊振寧的觀察是:“我發覺今天的中國是完全地改變了,和二十六年前我所認識的中國已完全不同。而這也就是我今天晚上想報告的事。在我還沒有分別指出這些大變動之前,我想歸納一下我所見到的變化,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值得中國人自豪的一點,就是‘精神’。”4他對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評價是:“我最感興趣的,並且也是跟這裡的大學有戲劇性的不同的,就是‘*’後的教育觀念。文化教育大革命是在1966年中期開始的,到1970年已大致上成功結束。一種新的革命觀念正和教育制度結合起來。*不但改變了政治,甚至改變了國家其他各方面的行政。”5

家國情感與事實判斷——以何炳棣等上世紀70年代初的訪華觀感為例(2)

對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楊振寧發現:“今天中國普遍的生活條件依然很低,但最低限度不會感覺到糧食缺乏。農村和城市都是這樣。不僅是米及麵粉不缺乏,蔬菜與水果也是極多的。當我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的街上行走時,我看到這現象。價錢方面也很便宜。我還留意學生們、工人們及農民們吃些什麼。我曾經同大學生們一起吃飯。在上海,我還在一間柴油機廠與工人們吃飯,我覺得那裡的伙食比我們這裡學生食堂的伙食還好一些。”6“另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就是中國在農產品方面現在已能做到前所未有的自給自足了。”

他還把所見到的農民與過去相比:“我將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同二十六年前的農民相比較。以前的農民承受了數千年的傳統,他們往往認為他們的祖先是貧窮、捱餓的,但他們卻仍然會因循著祖先的舊路走去。相比之下,我們可以見到現在的中國農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轉變是何等的巨大。”7

他這樣評價當時中國人的生活狀態:“有一種流行想法,以為生活在強調‘為人民服務’的氣象下,一定使人成為奴隸,不能笑、心情一定不會是輕鬆愉快的。我自己也是存著這種想法進入中國的。後來,我發覺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8他在演講最後用了毛澤東的兩句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來表達“所得到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印象”。有聽眾問他,“*”期間死了多少中國人,有沒有一個數字時,楊這樣回答:“我並沒有具體的數字。但是他們告訴我,而我也相信他們,這個數字是非常小的。正如我曾告訴你們,在清華大學,有五個工人在我所描述的情形下身亡。”9由此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領導懂得怎樣引導人民的力量和一切活動去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王浩文章的題目是《中國之行的幾點觀感》。他說:“早期的人主要想到要中國富強,後來更具體一點,想到要一般人民生活過得去,國家能有自衛能力,一般人民和整個國家都能抬得起頭來。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承認中國今天已做到了這一點:全國人民的基本生活不壞,多數人充滿朝氣,國土完整,帝國主義的勢力已被排出,政治經濟完全獨立自給。有些人說,‘碰巧’在共產黨當權的時候,中國站起來了。我覺得這話說得太輕鬆。一百多年以來,也試過各式各樣的辦法,不但沒有成功,反把國家弄得每況愈下。回想到解放前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我們都會覺得要治一個非常重要的病,是需要很厲害的藥的,很多有志之士大約都有過一種情願為救國而吃苦的決心。”10

王浩評價當時的中國人生活:“同我1946年出國以前比較,有許多大家都看到的基本進步。我覺得多數措施都從長遠處、根本處著眼,先滿足大多數人的起碼的要求,而不分散精力去錦上添花。今天的中國,可以說做到了豐食足衣。無論在城市和鄉間都看不到像以前穿得非常破爛的人。關於食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