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蝠扇,兼之英俊瀟灑博學多才簡直就如《源氏物語》裡記載的那位光源氏那樣,為無數少女傾心的完美男子模板。
據說越後就有許多年輕女子就被吉良義時的故事迷住,只是看起來當事人全然不知會有這麼大影響似的,最上義光聽著覺得很有趣就和他們閒扯起來,聊著聊著幾個人才弄清楚最上義光的身份竟然是新鮮出爐的譜代家老,當即就停下嬉鬧行禮拜見搞的最上義光十分掃興。
幾個年輕人表示自己沒想到他的身份,以為這是越後普通武家的嫡子帶著馬迴眾來外狩獵,他們也並非越後本土的武士出身,越後武士如今分部在幾個領國裡各任大將,只有每年正月才會齊聚春日山城歡慶節日,所以到目前他們還沒能把越後各家武士都給認全,誤認最上義光實在抱歉云云。
因為最上義光的特殊身份,最後這幾個極有可能成為至交好友的夥伴最後還是不了了之,自古以來就講著尊卑有別嫡庶兩分,這群上野國的年輕人在普通武士眼裡真的可以堪稱高富帥,走在春日山城的街道上總是迎來無數人豔羨的目光。
可是在真正的貴胄面前還是差出一截,不可能安然的保持之前的從容練達,他們敬畏的並不是最上義光本人,而是敬畏這個時代的武家秩序,而武家秩序的來源還要追溯到更早時代的平安時代、奈良時代、飛鳥時代的朝廷規矩。
封建制度不是武家獨創,源賴朝所做的無非是將武士的地位從天皇、公卿的門下走狗,驟然提升到真正可以與公家相提並論的貴族階級,封建制度從部落氏族制度轉變過來那是飛鳥時代的事情,經歷大化革新引入先進完善的大唐帝國文化,使得這個剛從氏族部落制走出來的國家,好似一步邁入**王朝的模式裡。
其實並非如此,氏族部落制度的殘留還依然留存著,飛鳥時代的天武天皇為安撫各地大氏族首領,初設八色姓分封出去以為功賞,以皇族為真人,以各地的大部落首領為朝臣、宿禰、忌寸,更小的部落則為道師、臣、連、稻置姓。
而後經歷奈良時代朝廷日益強盛,逐步廢止八色姓制度直至平安時代初期,逐步形成以朝臣姓為主的源平藤橘四大朝臣姓體系,其中源平兩氏朝臣為臣籍降下,藤氏乃出自掌控朝政的中臣鐮足之嫡裔,橘氏來源比較廣泛主要是天皇的倖臣為主。
經歷繁華而絢爛的平安時代,京都的文明已經可以跟的上中原王朝的一線水準,但走出京都依然是蠻荒矇昧的氏族部落時代,所以才會出現《源氏物語》裡提到的公卿下向遠國乃是政治鬥爭失敗者的流放,就比如藥子之變中的藤原真夏就是如此。
完全擺脫氏族部落制的陰影還是南北朝以後,源平時代其實就是新興貴族集團挑戰舊有貴族集團的一次分蛋糕行為,這幾百年來天下武家所熱捧的源氏貴種,其實就是維護他們利益的最高領導者,平清盛不願意做所以被武家拋棄以滅族收場,源賴朝願意做便成為徵夷大將軍,足利尊氏亦是如此。
長野業固拉著戀戀不捨的小幡信貞走了,一場註定不會有結果的友情提前結束,最上義光帶著些許遺憾返回春日山城,當他走到半山腰上眺望暮色漸濃的傍晚,山下那座繁華城市裡已經悄然點上萬千束燈火,明亮的燈火照亮淡淡的夜色,這一刻才會發現越後有多麼強大。
望著這燈火明亮的夜景,還有時而想起的爆竹聲,最上義光躊躇地說道:“公方殿下到底是怎樣讓這個北陸邊陲的小港口,只用幾年的時間就悄然變成天下有數的海上交通樞紐的呢?單說這一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