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這位盧浮宮的負責人勉強也可以算做是華夏通,在最後,還說出了兩句華夏成語。

方遊以及眾位文物學者輕輕嗤笑了一下,剛才那麼二人那麼明顯的動作,他們豈能不知是什麼意思,接下來這件文物,恐怕會非常的珍貴。

果然,等待了幾分鐘,一位盧浮宮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推著一輛小車走了過來,小車上放的則是一個精緻的木盒,這木盒長有一米多,看起來十分的古樸,卻是充滿威嚴。

看著這木盒的精緻,方遊便知道此盒中的物品應該是非常珍貴無疑,他雖然未悟得木遁術,無法透視木盒,但是遁術一發,兩股赤紅色的靈氣猛然湧來。

這兩股靈氣,一股屬於木盒,另一股,應該是盒內的物品,從靈氣的顏色來看,木盒與其內的物品,應該都屬於清代文物,從靈氣的濃度來看,這盒內的物品,在價值和精緻程度上,要遠遠超過外面盛放所用的精緻木盒。

一百多年前,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內燒殺搶掠,整個圓明園中的文物都被這些強盜搶走,有些無法搶走的,甚至就地毀壞,在書畫方面,能夠用此只有一米的盒子盛放,而且是清代文物,值得這些人如此鄭重其事,並且從盒子的厚度來看,方遊便已然想到了一件文物,這一件文物,可謂是十分的珍貴。

雖是清代文物,但是其價值,遠遠超過其他朝代的書畫珍品,方遊嘆了口氣,他們拿這件文物來,這無疑是要掀起他們華夏那段屈辱歷史了。

那位盧浮宮的負責人,從車上小心翼翼的將盒子抱了起來,放在了桌子上,“各位華夏而來的朋友,下面我們所要為各位送上的便是存於我國國立圖書館的一件珍寶,這件珍寶,根本不會對外展出,先前幾次華夏來此的交流團,都未曾有機會看到,這一次,盧浮宮特別從圖書館將這件珍寶借了過來,來讓各位華夏朋友一飽眼福。”

說著,這位負責人面上帶著笑容,慢慢開啟了盒子,從盒子中輕輕的拿出了一套彷彿是畫冊的東西,放在了桌子上,“各位華夏朋友,這件珍寶,便是由華夏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製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並且每幅圖上,還配有當時乾隆皇帝所做的對題詩,共分上下兩冊,可謂是華夏彩繪工筆畫的巔峰之作,這次上下兩冊都在這裡,我會一一的展示並介紹給各位華夏朋友鑑賞。”

看著擺放在面前的上下兩冊的絹本彩繪圖冊,王老等人面上露出痛惜之色,華夏的珍寶,現在卻是落在了這些只為炫耀的跳樑小醜手裡,這簡直就是華夏所有人的奇恥大辱。

方遊面上掛著淡然,微微點了點頭,正如同他剛才所猜測的那般,這就是圓明園四十景圖的彩繪版本,有沈源和唐岱共同繪製,是根據圓明園實景繪製而成,沈源主畫亭臺樓榭,而唐岱主畫山水樹石,歷經十一年,終於功成,在製成之後,每幅圖上,還配有乾隆皇帝的對題詩,其詩由工部尚書。有著大書法家之稱的汪由敦代筆,詩,書。畫達到了完美統一,可謂是華夏成就最高的工筆彩繪畫作。

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火燒之後,變成了一片廢墟,之後的近百年中,華夏人竟是再無法得知圓明園完好無損時的真正景況。

直到二十年代後期,一名來自於安徽的華夏人漫遊歐洲大陸時。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的藏品中,偶然見到了這套圓明園四十景圖彩繪書冊,不禁嘆為國工奇蹟。而且因為此圖在華夏外交建築史上,都是一大悲痛歷史,尋常書畫,根本沒有其意義重大。經過他多方活動。終於請得館主許可,然後用攝影技術全部拍下而歸,後由民國時期的中華書局用玻璃印刷成圓明園四十葉,在1926年公開向全國發行。

只不過礙於當時攝影技術的限制,這些圖片比起原圖來,大為縮小,而且還是黑白色的,不過。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