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死了倒也好,活著卻是一件麻煩事。這老傢伙雖然沒什麼功勞,但畢竟是趙氏三朝老臣,還是個“位比下大夫”,年歲也高,趙鞅親自賜過鳩杖,礙於晉國尊老的習俗,無恤還真不好把他怎麼地。
所以他也不將成氏逼迫太過,先整合了手中的三個裡,再收拾他們不遲,秋後的螞蚱,長不了!
召整合邑丁壯操練,是以備盜賊為名進行的,三個裡的青壯年男子加到一塊兒,近兩百人,其中國人佔了小部分,大多數是野人氓民。趙無恤手裡卻只有一個卒,百餘人的編制,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他將其中大半身體瘦弱、有疾病、家中獨子的都趕了回去,只留下四五十其中精壯者。
較之甲裡、桑里民眾只帶了些農具和樹枝來湊數,竇裡的里民顯得要好多了,他們大多攜帶劍戈,有衣有褐,精神面貌也最好。
看來,竇彭祖雖然為人怯懦膽小,但卻也是個能讓治下族人溫飽的,當然,其才能也不過是能治一里、一鄉,當不得大用。
何況,趙無恤雖然命他做鄉司徒,但又讓計僑在旁“拾遺補缺”,當一個助手段位、身份、受上司信任程度都遠超你時,會發生什麼?當然是被架空了!不過竇彭祖這胖子也有自知自明,他的心思,大概就是想當一當鄉吏,抖抖威風,出一出被成氏壓制百年的惡氣……
今天要做的事情,是把里民按照各里的不同,排好隊伍,分兩編伍。
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一遛,到了這時就能明顯看出,鄉民們的素質較下宮趙兵差了不是一點半點。趙無恤帶來的二三十名趙兵早已整齊劃一地站好隊了,這邊卻還一片混亂。趙兵們也頗有後世城裡人看不起農村戶口的心態,對粗衣陋服,扛著樹枝農具的成邑鄉民很是鄙夷。
也虧了趙無恤昨日威行鄉寺,他當時的排場震撼了全鄉國野,否則,按竇彭祖和成巫描述,往年由成氏組織的備寇操練,光排隊就起碼要一個上午。
不過不要緊,趙無恤手下還有新任的鄉司馬王孫期這位大能呢。
王孫期身為周室王孫,雖然家境早就敗落,但也是個中士,他可是系統學過《司馬法》的,管理下宮近百乘的戰車尚且應付得來,這點小場面又算得了什麼。
趙無恤在人群中逛了一圈,讓鄉民們敬畏地認了認臉後,還是理智地將指揮權交給了王孫期。
一向話不多的王孫期拱手闡述向無恤自己的練兵理念:“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
他迅速將三里數十名鄉民打散,編入下宮趙兵的兩伍中。用了沒多大功夫,各里的鄉民都站到了指定位置,不復方才雜亂的局面,整齊了許多。
眼前的情形,簡直就是頂級公會會長來練級區帶小號刷10級副本的節奏……趙無恤暗道自己又撿了個寶。
求收藏,求推薦……
第33章 魏舒方陣
眾人在整編之後,就合為了一卒,無恤任命王孫期以鄉司馬之職兼任卒長。
卒之下,趙無恤則設了三個步兵兩。
放在春秋前期,諸夏三軍以“乘”為單位作戰,一乘有駟馬戰車一輛,車右、車左、御戎為主力和指揮官,外加七十二名步卒協同,“車馳卒奔”,配合作戰。然而當時的戰爭主要是戰車上的貴族們在玩打仗遊戲,徒卒們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輜重兵和拉拉隊,地位比較低……
春秋後期,形勢為之一變,戰爭的貴族氣質越來越弱,最終演變為不死不休的征伐滅國。尤其是諸夏國家對戎狄蠻夷的開拓,更不需要講究什麼古軍禮,於是廉價、高效、對地形適應性極強的步卒開始逐漸取代戰車,成為戰爭的主角。
趙無恤聽羊舌戎說過,這一時代,在南方,有孫武主導下的戰爭思維和戰爭方式跨時代的飛躍。而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