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後,林在山將開創一個華語樂壇的新時代!

舞臺中央,看著全場觀眾都在起立為他鼓掌,林在山心中燃燒出一種享受的快感,底氣十足!

他之所以在總決賽中選唱這首《雙截棍》,確實是帶著一份要開創時代的霸氣來的!

在他生活過的那個世界,華語樂壇的走向和這個世界是有些相似的。

那個世界,20世紀九十年代初,四大天王時代拉開序幕。

香港金曲獎見證了那十年的輝煌。

劉德華《一起走過的日子》率先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張學友《每天愛你多一些》拿下金曲金獎。

黎明的《對不起我愛你》入圍十大金曲。

郭富城《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拿下最佳新人。

此後幾年,四大天王壟斷香港樂壇,張學友的《吻別》率先進軍臺灣歌壇,四大天王開始真正風靡整個華語樂壇。

四大天王時代的來臨,也宣告了“張、譚”所謂“天皇巨星”時代的落幕。

而所謂天王巨星,包括公司對各種獎項的壟斷,都充分體現了當時過分的商業化包裝,這也給10年後的香港樂壇埋下了慘痛的伏筆。

而從九十年代開始,另一位面的內地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種民謠了,《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小芳》……等等等等。

與此同時,一把搖滾之火亦在中華大地熊熊燃燒。

黑豹、唐朝、零點代表了三大樂隊勢力。

魔巖三傑成為無數人的偶像。

鄭鈞和許巍算是靠近了點流行,《赤裸裸》、《灰姑娘》等歌,皆成經典。

臺灣樂壇那會兒就是李宗盛《凡人歌》、周華健《讓我歡喜讓我憂》、羅大佑《明天會更好》的時代。

總之,那是另外位面華語樂壇最後的輝煌了。

可惜,那也僅僅只是表面的輝煌。

二十世紀末。

四大天王鋒芒不在。

過度的商業化,吹噓,壟斷,青黃不接,讓香港樂壇沒落。

內地搖滾在體制內死亡殆盡,華語樂壇死氣沉沉。各種靡靡之音,各種炒冷飯叢出。令這種表面的輝煌最終走到盡頭,是到該變革的時候了。

香的港謝霆鋒在世紀末開始走他自己的叛逆之路,他是四大天王之後,香港最響亮的名字。

16歲就開始寫歌創作的謝霆鋒,最終與英皇簽約,開始了屬於他的時代。

99年,謝霆鋒的國語專輯《謝謝你的愛1999》,風靡兩岸三地,謝霆鋒時代,正式結束了壟斷華語樂壇十多年的四大天王時代。

人們開始更多的追求新鮮。

華語樂壇需要更多的技術性原創人才出現,而不是隻要一副好皮囊好嗓子就能當天王的商業品。

過度的包裝和商業化,讓創作型人才備受埋沒,好在,謝霆鋒的基因還不算太差。但他卻無法開創一個新的音樂時代。

九十年代前後的西方,有個神一般的人——邁克爾傑克遜。

R&B那時儼然已經是西方的主流音樂了,MJ的R&B曲風不僅幫他在格萊美R&B男歌手稱王,同時,也讓他成為世界流行音樂之王!

臺灣在這個方面走到了前列,陶喆、哈林成為探索先鋒,華人世界開始了對R&B樂風的探索。

公元兩千年。

臺灣地區一位歌手出道了。

他的首張專輯《jay》,在阿爾法近乎洗腦般的電視臺電臺打歌下,風靡全臺。

一種本土化的新型音樂風格,開始讓愈來愈多的人慾罷不能。

幾乎所有的圈內製作人,都開始注意到這個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