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如果不是領袖親自迎接,亦或是在街上遇到,或許會被錯認為鄰家寄住的教書先生呢。
尤其是他身為陸軍上將卻並沒有穿著軍裝,而是穿的深色西裝,外披細尼風衣,受傷則帶著黑色的皮質手套。或者說他是海外歸來的成功商人也很合適,反正和軍人是搭不上邊的。幾乎所有初次見到吳孝良的記者和官員們都下意識的產生過這種印象。
只見吳上將臉上原本的笑容似乎一點點融化,直至變得若有若無,他伸出雙手握緊了蔣正的右手使勁上下搖了兩搖,他能透過手臂感受到對方的力量與戒備。
“委座親來卑職不勝惶恐,孝良尺寸之功不足掛齒,此番前來只有一個希望,那就全國和解,一致對外!”
其實,現在日本的野心雖然已經暴露,但還不夠充分,全國還沒有形成一致的危機感。雖然,淞滬大戰的爆發和東北淪陷都促進了這一程序的加劇,但國內一貫持綏靖想法的人還很多,他們天真的對列強還抱有幻想,希冀列強們出面主持公道,殊不知列強現在儲存自身利益也是勉力為之,哪裡還有多餘的力量去管遠東的閒事呢?所以吳孝良這個時候提出全國和解為時尚早,得到的響應也寥寥無幾。
早在閻錫山二次通電,張學良發電響應的時候,吳孝良在濟南亦通電全國,首次提出了“全國和解,一致對外”的口號。這一做法實際意義不大,但政治加分卻很明顯,輿論更加的傾向於山東了。將來隨著日本人野心的持續暴露,蔣正等人綏靖政策的一再延續,這種加分將持續下去。
沒想到吳孝良竟當面就提出了他的口號,蔣正迷人微笑的眼裡卻閃過了一絲旁人不易察覺的怒意,只是這怒意表面稍縱即逝,實際上卻被他死死的壓制在心底裡。
“維之心願亦是為兄所願,總理遺願尚在眼前,我輩一刻不敢忘記!”
說罷,做了個請的手勢便當先往回走,吳孝良則落後其半步,緊隨其後向車隊而去。現場再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甚至經久不覺,鎂光燈也再次頻頻爆閃,將整個場面再次映照的如同白晝。攝影師們要抓住這瞬間即逝的機會,為吳上將和委員長多拍幾張照片,這種歷史性會面絕不多見,恐怕有些人畢生也未必能等到這樣的機會呢。
蔣吳二人走在當先,這時人群才爆出一陣驚歎。
“快看,那不是汪院長跟何總長嗎?”
記者們這才注意到,跟在蔣委員長身後的幾乎全是國民政府高官大員,圍觀記者人群有資深人士則指指點點的為身旁的同事如數家珍般介紹著某某人是誰身兼何職,某某人來歷籍貫……
汪兆銘剛剛就任行政院長,運作多時的位置到手也算志得意滿,聽到有人招呼,便面帶微笑的循聲望去,鎂光燈則適時閃起,一副氣場實足的畫面便被映在了小小相機裡的膠片之上。他終歸是做慣了秀的縱使對把他排位在吳孝良之後心有不滿,也不會掛在臉上,更不會讓人窺破了這點心思。但他身旁的何應欽比起來就遜色了不少,臉上雖然掛著笑容,卻是一片鐵青。
聽到有人在提起汪兆銘當年行次前清攝政王的壯舉,以及那份豪情,換來了大夥由衷的讚歎時,他臉上的笑容更掛不住了,自己的風頭被吳孝良穩穩壓住也就算了,畢竟那小子打敗了日本人光復上海,功勞實實在在的擺在那,自己有意見也得乖乖的認了。可那汪兆銘又算個什麼東西,一個搞陰謀權術的骯髒政客,委員長的手下敗將竟然也壓在了自己頭上。這就是他無法容忍的了。
但這畢竟是大庭廣眾之下,汪兆銘又是行政院長,黨內元老,資格甚至老過蔣委員長。看到他在鎂光燈前賣力的表演而放慢了腳步,何應欽心裡就像吃了蒼蠅,厭惡的皺了下眉,緊趕幾步將其甩在後面拉開了距離,這才覺得好受了許多。
於三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