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三爺,兩人從河北路一直追到陝南,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大戰無數,三爺走不脫,我爺爺也抓不住,幾番惡鬥下來,兩人互相敬佩對方,居然惺惺相惜,還是三爺道出實情,卻原來是我爺爺中了對方的李代桃僵之計,錯追了三爺。後來,老人家將真兇捉拿歸案,想起和三爺的一幕,倒也有一番樂趣。後來聽說‘羅剎三雄’投靠了郡王爺,受了招安,我爺爺忌諱之下,沒有聯絡,我卻是知道這一段歷史。”

“怪不得,您把暗樁離得這麼遠,您的地方一日三變,還不讓我們過分越界,沒想到,郡王府還有如此人物。”任天恍然大悟的樣子。

“這算什麼,醉仙樓的點,是今天下午才挪過來的,三爺為什麼知道?你們幾個才跟了我幾天,三爺就對你們摸得門清。咱們覺得人不知鬼不覺,其實,人家早就拿捏著呢,只不過不出手而已。我爺爺曾說過,郡王爺對大宋有大功,當年西陲對抗西夏十幾年,殺出了赫赫威名,手下猛將如雲。現在雖然被擱置起來,但其勢力還在,不是我等能惹得起的。今天來的是三爺,他手底下一個小廝,就厲害如斯,如果三爺出手,怕是我等都要灰飛煙滅。”

說完,站起身來道:“你們回去先養傷,不要妄動。小四,告訴下面的弟兄們,招子放亮,再碰上哪幾個人,都躲遠點,別到時候連小命怎麼丟的,都不知道。”

幾個人急忙答應著,四下裡散開各自忙活著。雷震若有所思的摸著下巴不說話,任家四兄弟跟在後邊也不言語,雷震扭頭對任天說道:“你們先回衙門,今天的事,下封口令。我要回家一趟。”

任氏兄弟揖禮而去,雷震看看夜色漸深,轉身向一條小巷走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開平郡王府,“默言堂”,未時。

堂前站著兩人,老者,趙老太爺趙旭,壯年之人,張大梁。兩人望著堂前遠去的李若水、張叔夜的背影,一絲惆悵,一絲遺憾,還有一絲欣慰。

張大梁第一次弄不明白,以往好使的九王爺的名頭,第一次吃癟了,這倆人不認。張叔夜甚至略顯怒氣嗔道:“如此危急之時,康王殿下理應盡起勤王之兵南下,以解燃眉之急,怎麼能做釜底抽薪之事?李侍郎和張某,誓死和官家共進退,無他,唯有一死耳!”

話不投機,儘管當著趙旭的面,兩人還是比較客氣,但態度異常堅決,不會跟張大梁離開東京城,誓死要和自己的官家在一起,錚錚鐵骨,讓人敬佩。

不過,趙老太爺還是委婉地說出康王殿下的意圖,趙老太爺戎馬一生,怎會看不出,眼下局勢,只要康王在外,就是一活局,回來,才是全盤皆輸。張叔夜也是軍務多年,冷靜下來分析,從心眼裡還是贊同這個方案,但從思想上,還是不想放棄官家。

趙老太爺也只好心裡長嘆,這就是頭腦和眼光的差別,如果張叔夜稍微有一點戰略眼光,就不會率軍進入京城,而是在外遊弋機動,牽制騷擾。你一頭扎進來,正中宗翰宗望的下懷,否則,怎麼不想想,你那點兵馬,怎麼這麼容易就“殺了進來”?

不過,作為趙氏一脈,趙旭還是非常敬重這兩個人,忠臣良將,現在的大宋,還是缺少啊。

“賢侄,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吧。”趙老太爺長嘆一聲,儘管惋惜,但還是想對二人進行全力的保護。

“王爺也不必憂慮,大梁還會繼續努力完成康王殿下所託重任,都是我大宋柱石,但願能躲過一劫。”張大梁還是心有不甘。

“這樣也好,最後畢竟嵇仲公答應回傳訊息,也是一種折中的態度吧。”趙老太爺心裡清楚,有時候,歷史是需要這樣的仁人志士的。

“趙壽,這幾天,你協助大梁,摸摸東京城的這坑水,到底多深!大梁,以後有什麼不好出面的事情,可以讓趙壽幫幫你。”趙老太爺對張大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