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十年八月,趙構開始著手準備第三次大宋帝國中興黨全國參議代表大會。

作為總會長,趙構要在這次大會上作報告,總結從復興元年到十年這十年期間,大宋帝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將來複興十一年到復興十五年做出發展計劃,並且要規劃未來十年大宋帝國的宏偉藍圖。

這件事情,去年遠征的時候,已經責成政務院開始準備,一年的時間,政務院的工作效率還是很高的。從公文下發,到組織接待的培訓,各地來東京參會人員的安排接待,各大報紙媒體的公告刊發。當然,更重要的是安保,這一點,梁景是總負責,東京衛戍區、安情總局、開封府府衙等相關衙門,統一受梁景節制。

這些外圍事情,自有相關部門和人員去做。趙構主要的精力,卻放在這份報告上。

取得的成績毋庸置疑,也無需再議。關鍵是和李綱在未來十年規劃上,兩人第一次發生了重大分歧。

第一件事情是裁軍,數量在五十萬。這已經是整個大宋帝國軍隊力量的三分之一,還不算天竺半島。

趙構的整體規劃是陸軍佔比五十萬,水軍三十萬,空天軍十萬,炮兵十萬,內衛部隊十萬,其他保障部隊十萬。總數一百二十萬,這已經比預期增加了二十萬。

現在大宋帝國總體兵力在二百萬左右,裁軍五十萬,加上這次加大退役士兵的數量,一共需要裁減大約八十萬的部隊,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這八十萬軍隊,可都是正軍在編軍籍的。

出人意料的是,政務院居然大多數人不同意,總丞李綱,副丞趙鼎、鄧肅、趙楷、陳遘、張確、章振,一個總丞,六個副丞,居然只有章振和張確同意,其餘人都不同意。理由很簡單,咱大宋不差錢,能養的起二百萬的軍隊。

只有張確和章振,好像明白趙構的一點心思,同意裁軍方案

倒是樞密院,樞密使岳飛和副使韓世忠、完顏婁室、趙子明,幾人都同意大帥的裁軍意見,而參議長劉浩、國防部長陳堅持反對意見。

下面各大戰區司令,大多數不同意裁軍。原因有二,一是咱們大宋帝國有能力維持目前軍隊的數量,大不了不再擴軍,維持現狀二百萬正軍,一百萬預備役。二是如果裁軍,被裁撤的部隊的安置將會是一個大問題,安置費、安置崗位、人員去向,特別是一些特殊部門的裁撤,涉及到大宋帝國的很多機密,弄不好,會出亂子的。

這兩個月的時間,趙構一直在整理這些反饋回來的意見,大多數不同意裁軍,也有建議將裁撤數量再少一些,控制在十萬人,也大多數以年齡、傷兵等原因,還有就是一些文職部門、後勤保障部門,至於一線軍團,還是維持穩定為主。

這些意見,都由崔敏姬帶著謝雨、岳雲、憨態四寶、劉正、劉直等幾人整理匯總,已經形成了好幾卷的文書,分門別類地放在趙構的案頭。

第二件事就是趙構提出的,五年之後的西征、東擴、南連、北拉。向西,趙構要徹底打通陸上絲綢之路這條商道,並且要牢牢掌握住連線歐亞之地的中東地區,也就是當下的塞爾柱王國。

向東,主要是遠洋艦隊要徹底將大宋移民至整個美洲大陸和澳洲大陸,將這些地方變成大宋帝國的飛地。

還有就是向南,將南亞各個小國和整個天竺半島連成一體,以宗屬國的身份加入天竺半島自管區。

北拉,就是拉攏北邊的基輔大公王國,實現商貿互通,將這頭北極熊先安撫住。

這件大事,李綱持反對西征和南連,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政務院的意見是先守住目前所得再說。一致認為大宋帝國目前最大的任務是休養生息,而不是繼續勞師遠征,徒費錢糧,特別是西征,是要大軍遠征的,戰線拉長不說,沿途地理不熟悉,遠師征戰,補給線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