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一郎勒住火雲,先要觀察一下形勢再說。

對面至少二百五十人,自己的稻田中隊對騎兵的楔形陣、箭矢陣、圓陣、稜形陣等軍陣,還沒有真正在戰場上運用過,雖然在訓練場上,受到了“地獄般的”折磨,但現在看來,這一切,都值了。

自己人數少,先用楔形陣撕開缺口,然後用箭矢陣穿插,圓陣防守,稜形陣殲敵……教官反覆帶著稻田中隊在訓練場上完成這一次次的衝擊,就是要讓他們形成肌肉記憶,包括馬匹的契合度,教官告訴他一句話:“練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他緩緩揚起錐槍,這是全軍楔形陣衝擊的訊號。

稻田中隊魔鬼半島集訓雖然時間不長,但有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令行禁止”,學會了嚴格執行命令,正如現在,以一百多人要衝擊對方近三百人的隊伍,這在當時,尚未真正出現武士道意義的當下來說,還是值得讚賞的壯舉。

訊號彈沖天而起,在半天空炸響,聲音傳出去老遠。

稻田中隊開始慢跑,逐漸組成楔形陣,稻田一郎位於最前方,左右分別是一排長和四排長,拖後的是三排,二排在中間,他們的任務最重,既要掩護兩翼,又要擔任穿插。

戰馬開始加速,火雲的戰場感知讓稻田一郎根本不用下達指令,戰馬在最合適的時候、在最合適的地方、做出了最正確的戰術動作。

錐槍已經套上鉤環夾緊,開始全力衝刺。

加賀滿的騎兵也已經開始對沖,但明顯在速度和決心上,遠不如稻田中隊,這讓他的地形優勢只發揮出了一半。

日本兵雖然也有模學樣地將手中的錐槍平舉,但從出槍的角度和要求來看,遠遠沒有稻田中隊整齊劃一,而且他們的馬上可沒有鐵鉤,不能讓大槍和戰馬渾為一體。沒有了戰馬的衝擊力,只靠人的兩條胳膊……祈禱好運吧。

兩支隊伍毫無懸念撞擊在一起,但倒下去的,一多半是加賀滿的騎兵。戰馬對沖,那得多大的力量,非人力可及。所以,日本的騎兵無一不是被倒撞下馬,筋骨盡碎。

“棄槍!”稻田的錐槍已經將對方刺了一個對穿,同時將對方的身體撞飛出去,槍是收不回來了,這個時候,教官的戰術要求是“棄槍拔刀”。

稻田中隊嚴格按照訓練要求,幾乎同時拔出宋刀,手腕一翻,刀身平放,將刀的抹字訣用到極致。

稻田一郎現在已經知道,為什麼大宋帝國兵力之盛,是因為他的訓練極為科學、實用。

雖然日本武士的流派很多,但日本武士刀法起源於唐朝,刀型脫胎於唐橫刀,但真正把刀用到極致的,還是宋朝。

正如教官所說,刀的最高境界不是大劈大砍,而是“小巧”,全在於手腕之間的功夫,所謂“單刀看手”,手腕上不下苦功,終究難成頂級刀客。

宋軍中善使刀者不計其數,其“大宋十刀”無一不是用刀的高手,比如趙氏雙雄、梁景、王家兄弟、孟春、韓家兄弟、劉勇……就連大帥,手中一把刀在手,也能殺進前三。不過,趙構從來不進排行,也沒有人敢給大帥去排位次。

這些使刀高手,無疑不是在“小翻精巧”上下了苦功,看似在手,實際上,胳膊、腰胯、雙足……都在為這一翻之力奠定基礎。

稻田一郎才明白,刀,是這樣使喚的。

這個“輕抹”,卻是很好利用了馬匹的衝力,手腕的翻轉只是在尋求最合理的角度而已,只要抹上去,基本上就是廢人了。

稻田中隊的陣型很結實,雖然也有騎兵倒下去,但很快就有人補了上來,鑿穿加賀的馬隊,稻田中隊一分為二,變成箭矢陣型,稻田帶著一排狠狠向加賀的右翼切去,一下子就把他的右翼一個百人隊分成一大一小兩個部分,小圈裡面的大概有三四十人,已經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