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他來到屋子中央,侃侃而談:“各位,當今局勢,謂之宋國,是復興強國之關鍵,對於西夏,可謂發展壯大之良機。我大宋舉國一體,凝心聚力,圖謀發展。對內,搞活經濟,對外,擴大貿易,堅持開放改制,立法確保廣大農民的土地利益所得,從復興二年到現在,我國經濟收入總量比靖康二年翻了一番,預計今年再翻一番。國家的發展,經濟是基礎,沒有錢,啥事情也辦不了。所以,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國內工業發展為重點,以基礎建設惠民生,這就是我們宋國的基本發展思路。老哥哥,西夏的發展,也可參照,但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宋國以農業文明為基礎,西夏以遊牧文明為根本,不可牽強照搬。但無論走那條發展之路,發展經濟,這是主流。”

“陛下,西夏只有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我黨項一族才能屹立不倒。”李承常有點不服氣。

“李丞言之有理。不過,還請教李丞一個問題?西夏最精銳的,可是鐵鷂子?”

“那是自然,鐵鷂子乃是我黨項最勇敢的男兒。”

“一名鐵鷂子的裝備,需要多少錢?”趙構問道。

“這……”李承常轉頭看了一眼樞密使李惠。

李惠接過話頭回答道:“鐵鷂子一人三馬,馬甲和人甲以及手中兵器、弓箭,合計大約五千寶錢(西夏錢幣)”

“你這是沒有把馬計算在內,因為西夏不缺馬。就按五千計算,西夏大約有多少鐵鷂子?”趙構問道。

“這……”這已經涉及軍事秘密了,李惠可不敢介面。

“我給你估計一萬左右吧?”趙構笑道。西夏十二軍司,每個軍司大約八千人左右,加上興慶府皇宮直屬的大約一千人的精銳鐵鷂子,也就一萬人左右,這些情報,早就在趙構的軍事情報檔案裡了。

“這一萬人下來,不帶三萬多匹馬,就是五千萬。這只是裝備開支,加上訓練、耗損、餉銀等等,一年下來,再加一千萬不多吧,這就是六千萬。加上十萬擒生軍、三十萬各司駐軍、和五萬左右的興慶府中央駐軍,每年軍費多少?西夏每年國稅多少?諸位心中有數嗎?要不要我給諸位算一算?

‘據我所知’,西夏每年耗在軍隊上的費用,佔到整個西夏收入的三到四成,我沒有說錯吧?西夏皇族開支用度,大約佔到兩成,剩下的五成,金國的年貢約佔一成,還有一成作為兜底留餘,不能動。西夏每年能用於開支用度,也只有區區三成,李丞,您是尚書令,夠用嗎?李樞密使大人,如果西夏突然進入戰爭狀態,有餘量嗎?”

趙構進入狀態,本身特有的皇帝威壓一下子讓西夏眾臣感到了無形的壓力,就好像是自己的皇帝質詢一樣,被問得啞口無言。

趙構對西夏的經濟情況,瞭如指掌,這還是沒有完全把各項資料說出來,真要說出來,就不是面子問題,回頭李乾順一定會來一次內部大清理。

李乾順每天都在為兜裡叮噹亂響的幾個大錢苦惱,各部各司每次上書,都是一副張著雙手討要錢財的可憐樣子,李乾順只好東挪西借,勉強支應,今年好在李繼宗的三司軍費不用他出,還能上交一部分,極大緩解了西夏的財政危機,這才引起李乾順的高度重視,作為一國之君,他如何不知窮字是什麼滋味。

“俗話說,富國強兵。只有國家富裕了,老百姓有錢了,才能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實現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李丞的看法,我贊同。的確,一支強大的軍隊,是我們所有建設最有力的保障,但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樣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力量做基礎。關於這一點,我想和大家達成共識。”

李乾順點點頭,說道:“是啊,有錢腰桿硬,無錢難寸行。他們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瞞兄弟,每年開春,我就著急,六曹十六司,都是要錢的,我也是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