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善常自忖精於算計,卻沒有算到還有宋軍屯河集團軍的三座大營。

他的心思都在支援上來的十萬大軍身上,以為屯河集團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縮在大營裡養傷已經是最好的打算,還能主動出擊助戰嗎?

他要是知道自己的對手是徐慶的話,就會好好算一算看一看這個徐慶所經歷的所有戰役,他就不會這樣去算。

趙泰早就接到徐慶的命令,屯河集團軍主要任務已經完成,第二階段的任務首要是接應傷兵就近進入三座大營,重傷員轉運至中軍野戰醫院救治,這是第一要務。

其次是組織五千人的機動部隊,隨時準備投入戰場進行支援作戰。

換句話說,屯河集團軍已經圓滿完成了自己的“釣餌”任務,接下來的戰鬥,他們會是預備隊。

儘管趙泰心有不甘,但軍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這是對軍人最基本的要求,趙泰作為從大帥身邊走出來的直系,自然是這方面的表率。

他隨即下令調整部署,趙顏的左大營和趙山的右大營主要任務是救治傷員,因為他們距離戰場最近,命令趙水率領五千重甲騎兵隨時待命出擊,自己的兩千名近衛親軍作為第二預備隊,隨時策應趙水的進攻。

其餘人馬全部在大營據營死守,弓箭手全部壓到第一線,以蹶張弩的射程,完全可以為戰場上宋軍步卒的第一道防線提供火力支援。

日軍全然不管不顧的進攻,還是對宋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炮三師的重炮雖然威力巨大,但也有致命的弱點,就是不能持久射擊。侷限於現有的工藝,口徑越大,對炮管的要求越高,雖然在趙構金手指的作用下,鋼材的冶煉和鍛造有了質的飛躍,但科學技術工業能力的發展是需要厚重的歷史沉澱和積累的,著急也沒有用。

所以,18磅的野戰重炮和20磅的艦炮,已經是這個時代頂尖的工業水平,偶有瑕疵和失敗,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經之路,是繞不過去的。

顆粒黑火藥的提升,火炮身管口徑的增加,對應的就是膛壓的增大,對炮管的鑄造技術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儘管如此,這麼大口徑的野炮,在提高射速的同時,炮管的溫度也在急劇的上升,到後來,每次的清理炮膛殘渣火藥,都像是涼水潑在燒紅的鐵塊一樣騰起陣陣白汽,所有的炮位上消耗最多的就是水。

好在背靠宋軍左右大營,趙泰專門調了一個營計程車兵,為兩翼的炮兵陣地運送水,炮位陣地上水桶裡面,始終沒有斷過水。

即使是這樣,表示停止射擊的橘紅色旗幟陸陸續續在各炮位上舉起,宋軍的火炮出現短暫的間歇。

藤原善常既然精於算計,早就在戰場上盯著宋軍的炮兵陣地,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都會被他第一時間得知。

藤原善常果斷命令第二波次的兩萬騎兵開始衝刺,另外再派出兩萬鐵足軍攻擊宋軍的火炮陣地,給帶隊的部將下達了死命令,即使戰鬥至最後一兵一卒,也要拿下宋軍炮兵陣地。

在整個戰場的兵力部署上,藤原善常敏銳地注意到,兩翼的炮兵陣地前面的兵力配置是最薄弱的,只有步兵,沒有騎兵掩護,只要撕開宋軍步卒的防線,宋軍炮兵的短兵相接的能力,或許是最低的。

藤原善常的戰場應變能力非常強,眼光也是毒辣,宋軍火炮厲害,但你總有打不出去的時候,只要有些許的間隙,我就能把人貼上去近戰,都絞殺在一起,你的大炮轟誰?

況且,如果攻佔炮兵陣地,將大炮悉數搗毀,也就砍斷了宋軍的一支最有力的胳膊,勝算還是傾向於我們。

但藤原善常有一種情況他沒有算計到,或者說他根本想不到,那就是宋軍居然發動了反攻。

在一聲聲淒厲的竹哨聲中,宋軍的步卒頂著大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