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右大營的突襲,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將日本武士的攻擊徹底化為烏有,藤原善常不得不重新整軍備戰。

但日本人的進攻也不能說毫無作用,起碼宋軍左大營前面的一線防禦幾乎被破壞殆盡,被撕開一個巨大的豁口。

平谷川再次指揮鐵足軍一個萬人隊,分成兩部分,一部繼續進攻左大營,一部掩護進攻部隊的右翼,防止宋軍再次出現突襲。

另外在鐵足軍兩翼,還部署了各三千人的騎兵,如果宋軍依然是千人隊左右的攻擊力度,這次一定讓宋軍有來無回。

稍作調整佈局,藤原善常命令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這次壓上的,全部是平谷川手下的主力步卒,也是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老卒,不到萬不得已,平谷川是不會動用的。

藤原景的騎兵損失慘重,在後面整修,但卻依舊派出兩千步卒當做第二梯隊,無論是藤原善常,還是平谷川,亦或是藤原景、指令碼義隆、平江大措,都知道這場戰役對自己的影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攻下宋軍大營,全殲宋軍,才能挽回戰場態勢。

首先想到了火攻,宋軍的寨牆全部是大海碗口粗細的圓木夯實鑄就,裡外兩層,中間全部是草包填土夯實,再壓以石條,寨牆上留足通道,一堵半人高的胸牆朝外的地方,掛著一道鐵絲網,下方留有射擊孔。

日本人的火箭射上去,效果卻是不明顯。原因在於所有木料都經過防火處理,縫隙裡面全部是黑泥,而且宋軍紮營的時候,中軍大營背靠鬼怒川,控制著河的兩岸,人工修建的水道自大營穿過,工兵團修建的蓄水池完全按照野戰標準施工,足以保障大軍所需。還有兩條暗溝通往左右大營,趙泰可不是為一天的戰鬥修建的,他立足於持久,著眼於眼前,是個謹慎的將領。

圍繞著大營的,是一條寬五米、深三米的護城壕溝,裡面灌滿了半腿深的水,引水渠比較遠,要是再近一點,會有半壕溝水。

挖出來的淤泥全部堆砌在寨牆下面,形成一道緩坡,日本人要想進攻寨牆,必須先跨過壕溝,攻上這道五十多米的緩坡才能到達寨牆下面。

距離雖然不遠,但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

第一波試探性進攻的日本足輕大軍就是將寨牆前面的情況摸了一下,就倒在壕溝邊上近兩千人。

平谷川讓盾牌兵將製作成的木排放倒在壕溝上,勉強架起幾座便橋,方便透過,一面命令手下將圓木兩三根捆紮在一起,製作簡易的木橋,搭在壕溝上,讓士兵衝過去。

於是,第二波的進攻隊形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兩三人一組的架橋兵,後面的弓箭手拼命掩護,將一座座便橋搭在壕溝上,但犧牲也是巨大的,宋軍躲在大營裡的弓箭手根本不用探出身子,他們對壕溝的位置已經爛熟於心,代表著壕溝的一號區域幾乎是鋼臂弓的最近射程,密密麻麻的箭雨幾乎是擦著守軍的頭頂落在壕溝兩側,將日本足輕大軍一片片釘在地上、射翻在壕溝裡……

但日本人的死不是沒有回報,一道道木橋被架起來,後面的鐵足軍在號角聲的嚴令下,一手持刀,一手持盾,開始越過壕溝,攻擊寨牆,一架架雲梯被豎起,前端的鐵鉤狠狠掛在寨牆上,日本武士口銜利刃,開始急速攀爬,三四米高度的寨牆可不是十幾米高的城牆,日本人很快就冒頭了。

但那道鐵絲網卻十分討厭,日本武士手中的刀要斬斷鐵絲網,才能蹬上寨牆,往往在這個時候,不是被一箭射翻,就是被宋軍手中鋒利的錐槍捅一個透胸而出。

宋軍的搶手就在寨牆裡面,順著射擊孔就這樣機械地突刺、突刺……快、準、狠,每天上千次的突刺練習,讓士兵手中的錐槍非常穩健和犀利。

下面是錐槍,上面是巨斧或大棒,遠處是弓箭手消滅最具威脅的日本精銳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