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薈萃之地,尤其在明朝,因其臨近大運河,繁榮富庶程度不遜於蘇杭。
這日,朱由校的帝王儀仗也行進至了濟0南府地界,雖說還沒到的濟0南城,但從過往越來越密集的商船卻也感受到達明代大都市的臨近。
同朱由校一樣停留在在這波光粼粼的運河上的還有三位地方大員。
一位是從西北趕來的三邊總制孫承宗,多年在西北苦寒之地主政的他也開始變得儉樸起來。
一襲布衣在身,再乘一葉小舟,在這浩浩蕩蕩,千帆過境的大運河上,誰也認不出這位瘦削老頭就是當今帝師,官掛兵部尚書銜的二品大員孫承宗。
孫承宗看著眼前濟0南府的萬畝莊稼和來來往往的商船,再一想起西北的那些靠著朝廷賑濟苟活的百姓,就不由得憂從心來。
在西北地方待了僅僅數月,孫承宗就徹底的變成了一個改革派,成了保皇黨的一員,當時朱由校派人朝他傳達要在西北陝0西實行攤丁入畝時,他直接就提出贊成。
而如今趕來朱由校行在覲見陛下,他也是信心滿滿,甚至已經做好了成為第二個王介甫、張江陵的心理準備,包括他們那樣的結局。
鳳陽巡撫馬士英從南方而來,乘著一艘明瓦樓船的他很是得意的扶著欄杆看著前方被木漿劃開的一輪輪波紋。
這是他第一次面聖,作為老牌閹黨成員的他很興奮,他從來沒有像東林黨一樣要把自己樹立成一個道德標杆,當然也沒有想過真的要解民危困,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忠於大明,然後其他的規矩,他一概不從。
如同後世史中的他一樣,他雖然奸詐,雖然意圖做權臣,但他仍能做到為大明殉節,小節雖無,但大義卻不虧。
這次,陛下要讓他在鳳陽首開重收商稅之先河,他是信心滿滿,從個人角度講,這個將同管鹽場、銅礦等一樣是個大肥差,從國家角度講,以此來改善大明國庫收入自然是大好事,如此雙贏之事,他何樂而不為。
更何況他自己本身是貴0陽人,傳統士紳出身,向來歧視商業,如今對這些逐利商人加大徵稅正是他年少時的理想,也是他甘願成為閹黨的一個誘因。
所以,馬士英決定在此次面聖後將義無反顧地履行陛下的政策。
袁可立此時已經由登萊巡撫被提拔山東巡撫兼右副都御史且加太子少保銜,年過花甲的他能再次應陛下朱由校之邀出仕,原因自然不是想在仕途上更進一步,而是完成畢生未完成之事。
特別是如今大明積重難返,頑疾難治之時,他即便已經雙鬢盡白,但常年在地方任職且目睹無數百姓慘狀的他還是毅然的選擇了跟隨當今陛下給這個大明下一劑勐藥。
當今天子雖年輕但有圖治天下之志,他一個朝廷耆老怎能袖手旁觀,不為君父分憂,不為天下黎民做事。
即便到時候新政失敗,陛下為堵天下悠悠之口,而將他丟擲來做狡兔死走狗烹之流,他亦不後悔。
不過,此時離朱由校的御舟最近的卻是袁崇煥所在的船隻。
已經被革職的他此時依舊戴著枷鎖鐐銬,且經過幾日的風吹雨打,人明顯要憔悴衰老了不少,還沒換掉的補服也沾滿了泥土。
此時的袁崇煥簡直就成了一個木頭一般,眼神空洞地看著周圍的一切,腦子裡不自覺地浮現出當日進京趕考經過齊魯大地時的場景。
當時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一副天下間捨我其誰的氣概,而到如今卻落得個命運不如一武夫的結局。
御舟放下了板子,橫亙在兩船之間,袁崇煥在兩東廠番子的押解下上了御舟。
而這時,朱由校已然坐在了正堂之中,背靠著一幅千里江山圖,地上鋪著波斯地毯,兩邊擺著琺琅與新制精美皇家專賣的玻璃銀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