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的結實的紅軍士兵,黃松仔細看了看,不是四縱手槍連的人,他不禁啞然失笑了。黃松向衛兵說明來意,一名衛兵轉身走進了院子。黃松看到祠堂前面的正門緊閉著,圍牆圍出一道狹長的院子,院落裡鋪著青磚,一望便知這是廖姓大戶人家耗資建起來的祠堂。天下只有富足人家才感念祖宗庇佑的恩德,窮人家只考慮鼻子眼前搵食的事兒,頂多想想將來吧。紅四軍來了,廖家人也跑得不知蹤影,宗族祠堂和田地一樣,比不得家裡的黃金細軟,搬不動帶不走的,留下為紅軍所用,祖先的那點恩德都像外面的太陽一樣,照到別人頭上去了。跟著衛兵從側門內走出一位軍官模樣的人,他隔著門檻就停下來不走了,朝黃松招招手,讓他進院子。

軍官帶黃松穿過祠堂天井,向偏房走去。原來,祠堂內早已成為一所小學校,擺著課桌、板凳,卻不見一個學生娃,看來廖家人承繼了客家人重教育的傳統。顯得幾分空曠的祠堂內,一些紅軍官兵正忙碌著,有人整理桌凳,還有人正忙著往祠堂的杉木立柱上張貼彩色標語。黃松貪婪地嗅著那糨糊的香味,他猜那糨糊中一定放了精製洋白麵粉,而不是那種劣質的就要發黴的黑麵粉。標語上的字跡看上去還不曾幹,寫的什麼黃松還認不全,他甚至不能確定那字是不是比戴眼鏡的縱隊宣傳科長的字寫得更好。還有幾名紅軍士兵正踩在講壇上先生的桌案上,往正面牆上張貼兩張畫像。羅翠香告訴過他,那個大鬍子的外國老頭姓馬,還有個禿頭的外國小老頭黃松認得,他叫列寧,因為紅四軍連隊中都有列寧俱樂部,條件寬敞些的,都要掛上列寧畫像。紅四軍下發的紅軍士兵政治讀本上,黃松也見到過這倆外國老頭的畫像。外國人都留鬍子,姓馬的和列寧大小兩把鬍子就像兩把刷子,把中國和中國紅軍的出路都塗得一清二楚了。畫像肯定是在連城四都印製的,四都的印刷術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呢。偏房的天井中長著青苔,這個露天的敞口,既承接雨水,又懷攬陽光,因此蓄滿了生命的溫暖與滋潤。軍官帶著黃松站在了小耳房的門前,喊了聲“報告”。

小耳房中傳出毛委員那熟悉的、口音很重的湖南腔調。

“是哪一個來了呀?”

隨著問話,小耳房的門“吱”的一聲推開了,毛委員弓身走出來。沒有分別多久,他還是老樣子,高大的身材,神情自信而從容,只是頭髮又長了些,人也顯得更消瘦了,但一雙如炬的大眼睛還是那般通徹明亮。毛委員披件黃呢子大衣,大概是從國民黨軍官身上繳獲來的,裡面才是汀州被裝廠生產的灰布紅軍棉衣。毛委員手上夾著一支捲菸,嫋嫋的青煙在他的頭髮間繚繞,愈發顯得他神情疲憊。見到黃松,他臉上浮起一絲笑意。

“黃松,原先四縱隊手槍連的,站崗時班長跑了,被髮配到宣傳隊去提糨糊桶,上杭客家人,有著大半年軍齡的老兵了,我沒記錯吧?”

毛委員把卷煙交到左手,用右手親熱地攬過黃松的肩頭,比毛委員矮半個頭的黃松,立刻感受到一陣溫熱匯入自己體內,還有股好聞的香菸味。

“來,黃松,到我屋裡坐,我找你來,是要再好好談一談的……”

毛委員住的房間很小,那大概是原來看守祠堂的人住的地方。房間裡十分昏暗,從條狀窗欞中透進來的天井光線有些炫目。靠窗處放了一張桌子,桌面上堆滿了書、檔案和寫到一半的紅格毛邊紙,一支溼漉漉的毛筆擱在硯臺上,狼毫未乾,筆鋒彎曲,還有就是堆積如山的報紙了。黃松聽連黨代表王初恩說過,毛委員酷愛讀報,來閩西后弄到各種報紙容易了,他曾高興地對秘書處的許副官說:真是撥開雲霧見青天,快樂真不可名狀。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