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2頁)
章節報錯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來遊,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籋舟晚,空見殘荷滿。
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此詞格調輕快,在豪放豁達中夾雜微蘊沉鬱之情。黃昇《花菴詞選》中讚道:“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
紹興六年(1136年),陳與義因寫下了《懷天經智老》一詩,有“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訊息雨聲中”的名句,受到趙構賞識,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陳與義授參知政事(副宰相)。當時宰相趙鼎強烈主戰,放言:“現在,中原有可圖之勢,我們宜抓緊時機,調兵遣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否則,他時將歸咎今日之失機。”
但趙構心虛膽怯,一門心思地想議和,還拿著“二聖”與“太后”作擋箭牌,假惺惺說:“不是我不想打,只是二聖與太后都在他們手裡,若不與金議和,他們都無法回來。朕豈不成了千古不肖子孫?”
陳與義在一旁支援皇帝,說:“陛下所言極是!若和議能成,國民早日和平,豈不比用兵更好;但萬一無成,則用兵必然不免。”
趙構聽得大喜,不停地誇獎道:“陳愛卿,你真是朕的知音哪。”
當然,趙鼎很不高興。陳與義也覺察到了,感到兩人將難以共事,沒多久,再以身體有病為由,申請辭職,退居青墩鎮。
陳與義贊成皇帝、秦檜“主和”,曾一度受後人指責。但從陳與義一生的行事來看,他與主戰派人士唱反調,只是表達不同的政治主張罷了,私德並無缺失,既從未陷害主戰大臣,也未巴結趙構秦檜來牟取私利。陳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平居雖待人謙和,然而外柔內剛,不可冒犯。他多次提拔士人,卻從不對人說起,這種品德一直受到稱讚,“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
陳與義晚年退居湖州,以詩詞打發時光,所寫詩詞大多憑弔懷古、懷念故鄉洛陽,如這首《憶秦娥》,就是一首感慨人世滄桑、山河破碎之作:
“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
遊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
獨無尊酒酬端午。
移舟來聽明山雨。
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
《虞美人》是懷念洛陽的,一次,他看到亭子裡的牡丹花開,就會想到享譽天下的洛陽牡丹: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樹。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胭脂睡起春才好。應恨人空老。
心情雖在只吟詩。白髮劉郎孤負、可憐枝。”
歲歲年年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陳與義遙想年少時在洛陽城與朋友賞花煮酒,如今卻歸鄉無路,只能感嘆:洛陽城裡,東風又起,什麼時候,我能回去看看牡丹呢?
可惜,“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陳與義終於沒有再度看到家鄉的牡丹。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十一月,陳與義病逝於湖州烏墩的無住庵,享年49歲。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河南洛陽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南渡後,曾官至參知政事。以病乞祠,提舉洞霄宮。有《簡齋集》、《無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