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火中取栗的蠻幹,不能讓有心人多問幾個為什麼。

殼牌因風險而早萌退意

事實上,殼牌的資產收縮由來已久。

2004年8月,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雙雙發出通知,宣佈對殼牌處以總計約1。5億美元的罰款,原因是該公司誇大其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從而誤導市場,此舉導致殼牌公司董事長菲利浦•沃茨及公司勘探和生產部門前主管範德維加被迫辭職,公司不得不步入大規模資產剝離重組的階段。據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報告,殼牌公司原計劃到2006年剝離總價值114億美元的資產,集中力量於主要專案,以便重新贏回因虛報儲量醜聞曝光而受挫的投資者信心。

然而把奈及利亞當作收縮的主戰場,甚至到了2007年,由於油價飆升、油市看旺,其它地區已開始企穩反彈,殼牌在尼的收縮力度卻反倒更大,計劃減資額達90億美元,竟達此前兩年公司全球減資額度的90%,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耐人尋味的選擇。

原因只有一個——風險。

由於奈及利亞油田集中的尼日三角地區民眾不滿石油分配不均的現狀,認為自己地盤上的石油資源開發,外國人和政府官僚獲利豐厚,自己非但得不到就業機會和石油紅利,反倒因此喪失了賴以為生的土地,加上歷史上這裡的主要居民伊博族人曾和聯邦政府激烈衝突,發生過長達3年、死亡數百萬的內戰,民族隔閡較深,導致暴力活動猖獗,使“尼日河三角洲解放軍(MEND)”等武裝暴力組織有了生存、發展空間。

由於該國由政府與外國財團合資開發的石油,佔總產量95%以上,在三角地區民眾和極端組織看來,襲擊這些油田,既可以打擊“資源和財富掠奪者”,又能吸引國際輿論,爭取和聯邦、外國財團討價還價,對石油收入進行再分配的機會,近年來針對石油設施的暴力行徑愈演愈烈。

作為一度佔奈及利亞石油業半壁江山的巨頭,殼牌自然首當其衝,針對殼牌控股的油氣田、輸油管和煉油廠所發生的暴力活動一直不絕,幾乎每個月都有油管被炸、工作人員被劫持等意外發生,最盛時(2006年1月)5天內竟被襲擊4次。2006年2月18日,殼牌1日遭3險:凌晨,40多名武裝分子襲擊福卡多斯油港附近一艘屬於美國石油工程服務公司威爾布洛斯集團、當時正為英荷殼牌公司鋪設輸油管道的船隻,綁架9人;幾小時後,屬殼牌的一條重要輸油管被炸;傍晚,福卡多斯油港附近海域,一座屬殼牌的重要石油裝載平臺被炸。進入2007年,麻煩有增無已,今年夏天,殼牌僅在三角地區就因暴力襲擊導致22。7萬桶/日產能的縮減,就在11月15日,作為為期一個多月不間斷石油暴力的高潮,MEND引爆了殼牌Forcados石油終端管道,導致2-5萬桶/日產能的損害。

不僅如此,尼國腐敗成風、罷工頻仍,以及因貧困導致的普遍性偷油現象,都讓殼牌的石油生產困境雪上加霜。

在如此形勢下,油田作業已無法正常運作,在權衡風險與收益之後,老謀深算的殼牌選擇了規避。

屢屢掉在頭上的餡餅

自2006年初以來,奈及利亞對於中海油可謂洞天福地,餡餅接二連三掉在它頭頂。

2006年1月,它斥資22。68億美元現金,從奈及利亞南大西洋石油公司手中收購“OML130”AKPO油田45%股權,創下該公司海外併購紀錄;同年4月,在*主席訪問期間,以40億美元加上參與煉油廠擴建等專案為代價,一舉獲得三角地區4個區塊開採權,此番傳出收購傳聞的的,是OML…125和OML…134兩個區塊殼牌49。8%的股份(其餘股份屬義大利埃尼公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