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熙年開始,什麼璦琿條約,尼布楚條約,大清早把中原都割給友邦啦。

滿清後期的幾個皇帝割地賠款,那是蛤蟆沒毛,隨種。

“為了此戰的決勝,本王秉承攝政王令旨,殺進長城。聯軍所到之地,七天不封刀,所有的物資漢人皆歸所得者所有。”

此令一出,所有的人都血紅著眼睛,爆發出一陣又一陣的鬼哭狼嚎。一個個摩拳擦掌,都要做進關第一軍,搶他個盆滿缽滿。

休整五日,在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牛角號在草原此起彼伏,進攻長城之戰,正式打響。

按照范文程的建議,大軍主要多古北口處做為重點進攻。

因為這處關口,滿清已經五次攻陷入寇京畿,雖然現在緊急修繕加固,但依舊薄弱,易於攻取。

首先出戰的,就是佟養性的大炮部隊。

歷次劫掠大明,總共從大明拆回不下三千門大炮。小炮無數。

而孔有德劫掠山東,更給滿清帶去了大批鑄造大炮的工匠,所以,現在大清,有自己的炮隊,而且數量充足,質量上乘。他要在不重視火器的同僚面前,展現一下上千門大炮一起發威的巨大震撼,從而,讓大清重視起火器的開發建設。

他要在盟友和屬國面前,展示大清的強大,讓你們為能成為大清的奴才,感到驕傲。

緊隨炮隊之後的,當然是僕從國三鬼子朝鮮人,他們是主動請纓先戰的。

只要大炮轟塌一段城牆,他們將捨生忘死的為主子開啟缺口,衝進中原。

而多擇將全部的將士,全部召集到了長城前,他要讓所有的將士觀戰,看看大清雄師,如何一戰破城。

大明,雖然重生了,但在我大清的鐵蹄之下,你依舊是垃圾。

這倒不是多擇輕狂。

因為從萬曆年開始,明朝蒙古建奴和流寇,在戰鬥力上對比是這樣的。

大明天下無敵,蒙古排名老二,建奴剛剛崛起,流寇簡直就是渣。

然而到了天啟年間,軍事的實力排名,就變成了,大金後者居上排名第一,然後是大明,再然後是蒙古,流寇墊底。

到了崇禎年間,軍事排名再次換位,大清穩居第一,蒙古坐在第二,大明已經屈居第三,流寇墊底。

而到了崇禎末期,大明連第三都算不上了,竟然被流寇反超。

在萬曆到天啟年間,中原周邊地區的軍事實力,是一個比爛的時代,沒有最爛,只有更爛,就看誰能爛得出奇制勝,爛得堅持到底。

在多擇看來,經過那個小王爺的一陣折騰,現在的軍事實力對比,大明已經躍升到了第二,但是和他大清相比,那依舊是爛的不能再爛。

雖然三次折損在這個小傢伙手中,但他們只承認是天時地利幫助了他,而不是真正的硬碰硬取得的勝利。

這一次在自己強的實力面前,再想投機取巧,你想都別想了。咱們就硬碰硬,我要對你展現我的力量,將你按在地上摩擦,讓你在我大清的面前高唱征服。

得到發揮機會的佟養性率領大清炮隊,將一門門黑洞洞的大炮,推到了陣地前沿,五百門紅衣大炮怒吼,將重達十斤的彈丸,呼嘯著砸向了巍峨的長城,歷經千百年風霜,染過無數鮮血的長城,將再次沐浴異族的血火,肩負起保衛中原錦繡漢家江山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