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香。小包子雖然可以燒火,但不會掌握火候。

對於慕貞吩咐的,小包子都會快樂的去完成,看著兒子蹦蹦跳跳的往出走,慕貞不忘囑咐道:“記得把你的帽子戴上,要是曬人了,回來喝點水再去。”

給爺倆吩咐好任務,慕貞開始了炸春魚的重要步驟:和麵。這裡說的和麵,不是和乾的,是要加水和稀,就像麵糊一樣。

和麵的時候,水的多少要掌握好。和幹了,炸出來之後就像個麵疙瘩,遮住了椿芽的香味,和稀了,椿芽包不住。

另外,調料也很重要。慕貞把蒜、姜、花椒、辣椒,分別用辣子窩杵碎,然後在全部放在面裡拌勻,最後加上鹽。

說起辣子窩,慕貞覺得挺有趣的,就是把一個直徑有七八厘米的圓柱形石頭,中間掏一箇中指深的洞,然後再找一個一把多粗的圓柱型石頭,把中件的窩和杵東西的石頭打磨光滑,就是這裡所說的辣子窩的全部組合。

記得第一次用這個辣子窩時,慕貞一直覺得它的構造不合理。因為用來裝辣椒之類的窩,旁邊有一個三厘米左右的缺口,而用來杵東西的石頭,她又覺得有點短,怎麼用都不順手。

後來有一次,她無意間把手腕固定在那個缺口的地方,居然用起來十分舒服。既不會覺得窩太深,杵的石頭太短使不上勁,也不會覺得杵的石頭太沉費力。

這讓慕貞不由得佩服工匠的細心和認真。

繼續說這椿魚的做法。面做好之後,基本上這道工序就完成了。然後把早上留下來的椿芽,一個個的放在和好的面裡裹起來,等鍋裡的油燒紅之後,把裹上面的椿芽放進去,等炸至兩面金黃的時候,椿魚就做好了。

因為這個時代菜籽油的產量比較低,價錢比較貴,所以農村大部分的人都是吃的豬油。但豬油的脂肪含量太高,所以慕貞就兩個摻起來吃。

他們現在的手頭比較緊,在加上也沒有那麼多的油,慕貞就只是用油把鍋涮一下,保證不巴鍋後,煎著吃。

留下了二十幾顆椿樹芽,慕貞全煎了。小包子眼巴巴的看著兩面金黃的椿魚,不停的吧唧著嘴巴。而何老三則是好奇,大家一直都不吃的東西,能在自家媳婦手裡變得有多美味。

看著這一大一小的兩張俊臉都瞅著鍋裡,慕貞不由的覺得好笑。等鍋裡的第一撥煎好以後,就風給了那爺倆。

在慕貞滿懷期待的目光中,何老三試著咬了一口。雖說不至於是人間美味,但味道確實不錯。

一口咬下去,外面是焦的,裡面是軟的,再加上椿芽特有的香味,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何老三很中肯的評價了一句:不錯。

而這邊,小包子的反應更誇張,嘴裡包著的太燙吞不下,還要巴巴的把手裡的往嘴裡喂。看的慕貞啼笑皆非。

農村的灶一般都喜歡打三口,外鍋和中鍋人用,裡鍋給豬煮豬食。慕貞家面積小,也沒有豬,勉強砌了兩口鍋。

外鍋在炕椿魚時,裡鍋就煮了酸菜洋芋湯。

何老三當時吃這個時覺得稀奇,就又出去掰了一把椿芽,讓慕貞多做點兒,他讓小包子把錦山兩口子也叫來一起吃。

錦山夫妻兩來的時候,慕貞已經炕了小半木盆的椿魚了,有二三十個。紅梅看到慕貞外面曬了很多的椿芽,不由好奇的問道:“貞娘,你屋外曬了那多東西是啥?我咋看著像椿樹芽子嘞?”

這夫妻兩對慕貞一家一直挺照顧的,不說別的,在慕貞穿過來以前,小包子大部分的飯都是在他們家吃的。

錦山爹孃死的早,底下還有一個妹妹,成親一年多了,雖說還沒有個一兒半女,日子過的也是緊巴巴的。

所以,在何老三打算讓他們來吃飯時,慕貞就沒打算隱瞞,“紅梅嫂子來了,快坐,就是椿樹芽子。我看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