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弟病重時,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使英宗復位,並摘去了他弟弟皇帝的頭銜。由此,我們可以想見的,在經歷了這麼風霜的洗煉後,英宗的頭腦、閱歷、手段、眼界、胸襟必然遠超一般從小生長於皇宮內的皇帝,在大漠中物質匱乏的痛苦,惡劣氣侯的考驗,寄人籬下的忍辱負重,乃至於做太上皇時期明哲保身的智慧,凡此種種,使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英宗已經從當初那個糊塗的小皇帝蛻變成了一個英明的帝王,而歷史上的事實上也相去不遠。所以英宗之所以為英宗,得來非虛。因此,後來的明英宗已經不是那個早年在土木堡被俘的無能皇帝了。
誰是生母
誰是英宗的生母?在這關係到皇家龍脈的大事上本不應成為問題,但英宗的生母的確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孫貴妃所生。《明書》、《明實錄》等書持此說。《明書》記載孫貴妃於“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另一說是宮女所生,即孫貴妃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養宮女之子為己子,而那個宮女卻銷聲匿跡了。《明史稿》記載孫氏“子宮人子,於是眷寵日重”。查繼佐《罪惟錄》也說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明史》中也認同這種說法。
原來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孫貴妃。孫貴妃,永城縣(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冊封為皇太孫嬪。宣宗即位後,被冊立為貴妃。
孫貴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愛,惟一的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於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於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於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於當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副產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的出生並被立為太子,成為孫貴妃爭奪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碼。後來太后和諸大臣同意宣宗廢掉胡皇后,冊立孫貴妃為皇后,應是母以子貴。由於宣宗皇帝一手導演了廢后的鬧劇,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很大的汙點。
當時的《寓圃雜記》有更加詳細的記載:
宣宗胡皇后無子,宮中(一雲紀氏)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后,而廢胡為仙姑。……英宗立,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孫為太后。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正統七年,
太皇太后崩,凡六宮有位號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后之列,惟與諸嬪妃同事。孫太后知而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臥病於家,諸臣往問,士奇曰:“當以後禮殮,葬景陵。”問者曰:“此非內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後世罵名。”諸臣因議以嬪御禮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后錢氏知其詳,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后所生,實宮人之子,死於非命,久無稱號。胡皇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姑。其死也,人畏孫太后,殮葬皆不如禮。胡後位未復,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據這部書記載,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才從皇后錢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