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朱棣稱帝后便重用宦官,派宦官徵稅、出使、監軍、採辦,甚至將邊防等重任交給他們。朱棣時期,率領船隊六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宦官身份。朱棣此舉早已突破了朱元璋關於“宦官不許干政”的祖訓。

宣宗時,宮內設立內書堂,選太監為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專門教習,從此宦官便可以讀書了。宣宗此舉,也突破了朱元璋關於“宦官不許讀書”的祖訓。可見,破壞太祖家訓的正是皇子皇孫們而非大臣。

明朝的“三楊”輔政曾使明朝盛極一時,但沒幾年,三楊便偃旗息鼓。三楊之敗,敗在其私慾。

公元1435年春天,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英宗即位。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太皇太后張氏決定把軍國重任交給永樂、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張輔、胡濙和楊榮、楊士奇、楊薄五人處理,對大太監王振則屢次警告不許他參與朝政。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章:中國和世界的時差(13)

張氏和輔佐五大臣希望,在英宗親政之前由內閣主持國家行政,等英宗長大成人後,權力便平穩過渡到他的手中。而另一方面王振則期望朱祁鎮能聽憑自己擺佈,以便自己干預朝政。雙方爭鬥十分激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振逐漸佔了上風,三楊內閣則處於劣勢。

事情出在三楊內部。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十月,福建按察僉事廖謨杖死驛丞,死者是楊薄的老鄉,而廖謨則是另一位閣臣楊士奇的鄉親。為報仇,楊薄將廖謨判處死刑,而楊士奇則庇護廖謨,說:這是“因公殺人”,雙方爭持不下,請太后裁決。

這件事情是三楊分裂的開始,同時也使三楊威信大大降低。無論是楊薄還是楊士奇都不能秉公辦案,而是各自從自己的私慾出發。他們的行為使太皇太后張氏失去了對他們的信任和支援,同時也給王振登場創造了機會。

這件事情的最後結果是:王振向太皇太后張氏獻計說:“廖謨和死者都與閣老有鄉里關係,讓廖謨抵命,處分太重,但如說他因公殺人,則未免太輕,最好是將廖謨降級調離”。實事求是說,王振的處理辦法很公允,最終張氏採納了王振的提議。

這件事情的贏家是王振,從此以後,王振逐漸取得了太后的信任,並允許他過問朝中大事,許多大臣的條陣建議都由他來裁決。

身邊有小皇帝、背後有太后支援,王振在與大臣的爭鬥中佔上風便成為必然。

五大臣之敗,敗在其私慾。楊榮有決斷才能,但不能保持廉潔;楊士奇素以清貧公正著稱,但他的兒子卻無惡不作。王振便抓住他們這些弱點進行攻擊,漸漸的,他們對王振只能採取以退為守的自衛立場,而楊薄也只能是浮沉自保。至於輔臣中的另外二人張輔、胡濙則才疏學淺,空有輔政之託。

最要命的是,從公元1440年開始,三楊和太后每隔兩年便有一人離世。這給王振專權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公元1440年七月,楊榮在還朝途中病逝。

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張氏去世。

公元1444年三月,楊士奇病故。

公元1446年,輔政大臣“三楊”中的最後一位楊薄去世。

“三楊”去世,尤其是太皇太后張氏的去世使朝中遏制王振的力量幾乎全部喪失。王振從此羽翼豐滿。

王政專權,標誌著明朝宦官正式登上政治舞臺,從此宦官染指朝政長達二百餘年,到九千歲魏忠賢時達到頂峰。

公元1442年冬天,距太后去世沒多久,王振便將當年朱元璋立在宮門前,鑄有“內官不得干預政事”字樣的鐵碑盜走,並將其毀壞。因此,史家大都以這一年為王振專權的開始。

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頒旨讓王振的侄兒王林世襲錦衣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