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了,就光是一個舞美,也就是美術指導或者說道具這個職位的,做一個舞臺效果出來,那都不符合賈總畫出來的一個示意圖——以前沒做過這麼花哨的東東,不會啊!以前國內的舞臺那都是素淨的一塌糊塗。玩兒弄過那麼花哨的啊!

而在此時,賈鴻漸本人又跑去忙別的了,臺裡的人又不敢跑去找賈鴻漸求教。畢竟一方面來說,賈總是外行人,這內行的琢磨不出來去問外行的,這有點丟人,而另外一方面呢,他們也想爭氣啊,不能說什麼事兒都麻煩賈總啊,人家一分鐘幾十萬上下的。哪兒有那麼多的空給他們當小學老師一點點的教啊!除非是實在沒辦法了。否則咋能直接去找賈總呢?

但是這事兒呢,說白了,不說國內,至少大陸境內是沒別人懂得比賈總多的。甚至能勉強跟得上賈總思路的那都沒有!那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麼辦呢?正好在這個時候。上滬市委市zhèng fǔ這邊送來了一個機會——那就是安排臺海兩岸的電視業者進行一番交流。本來當時兩岸的關係都已經從80年代之前的那種敵對緩和了,然後大陸這邊的各種文藝工作者,那是經常到對岸去交流學習探討。比如說像是各種曲藝的。各種相聲之類的,甚至還有電影人,那都經常過去。現在呢,這就輪到了上滬這邊的電視臺之一的華夏衛視去交流了。

於是乎,這時候那黃臺長就一馬當先的帶著各種部門的頭頭腦腦們一起都去了。到了那邊之後,他們那是各種稱兄道弟,各種拉關係,然後呢,黃臺長去參加各種領導層面的交流啊座談啊之類的官面文章,然後另外一方面呢,就找了關係弄了中天台之類的電視臺來幫忙培訓他帶過去的隊員!

這說是說培訓,其實也就是讓團員跟著人家幹活,天天早上七八點鐘開工呢,華夏衛視的頭頭腦腦這就過去跟著人家一起開工,有事兒沒事兒就各種幫人家跑腿,然後求學什麼的,到了晚上一直忙到兩三點呢,他們也跟著人家一起。這種努力的jīng神那真是把呆灣中天台的上上下下都折服了,而且大家彼此之間都競爭不到,於是呆灣那邊的人也把大部分自己懂得,在短短7天之內交給了這些海峽對岸的同行們——畢竟大陸的這些同行那是相當會做人,什麼菸酒伺候著,甚至吃飯都不用呆灣員工自己掏錢的,這吃人家的嘴短嘛,總要說一些的嘛!

這麼一個禮拜的功夫,大概學會了呆灣很多做法之後,這回去了大家才大概有了底,才大概知道怎麼打到賈總的要求。但是一個節目可以,兩個節目可以,別的有些節目不行的,甚至呆灣都沒有的——比如《中國職業歌手聯賽》這種的,那就乾脆是臺裡出錢,把對方的那些節目製作人,高薪聘請到了大陸來,而且還是讓人家兼職過來幫忙指點怎麼做!

本來呢,這個年代在呆灣做電視行業的,很多那都是80年代一直做到現在的,也就是在開放電視臺媒體隨便做之前那個時代過來的——在開放之前,呆灣那邊的新聞基本跟大陸的《新聞聯播》一個模樣,那也是字正腔圓的!而且這做電視行業的那本身不少製作人本身就是外省人的子弟,那說話都被父母影響的還是有大陸腔的,所以過來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結果好麼,一次過來兩次過來,後來乾脆就直接在大陸這邊正職幹下來了!為什麼可以這樣?很簡單,別的大陸電視臺那還要講編制,還要根據國家機關的工資分級的,沒編制那就給不了高工資!可是華夏衛視這不同啊,這是公私合營的啊!本身除了編制之外,那還是有外聘人士的,是有自己一套薪金體系的!而且最重要的還是不差錢!於是乎,一下子給對方按照呆灣那邊的工資數字來,把新臺幣換成了人民幣,這對方的工資一下就上升了3倍到4倍,對方會不樂意過來?

而且這呆灣人才那價格真心不算太貴——像是一個節目製作人,一個月在呆灣也就是5萬新臺幣左右,這換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