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周笑道:“皇上誤會了,臣哪敢呢?要公平合理就是既要符合用人之理又要讓人心服,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商議出來的。但讓他們心服口服臣只用了一句話就暫時達到目的了,臣對他們說皇上直接任命職位而沒有像以往那樣廷推,是因為現在遼東正在打仗是緊急時期,皇上需要用得順手的人做事避免耽誤事,當一切正常了皇上自然會使用公平合理的辦法。”

天啟愣楞地看著劉宗周,好一陣才說:“原來劉大人還是用的緩兵之計,依劉大人的話這直接任命本不合適,現在這樣做屬於事急從權,以後還是應該走廷推這條路?”

劉宗周說:“臣認為正是如此。”高攀龍也在一旁點頭。

看來這認死理的死腦筋人只認理不管利益的,儘管天啟直接任命的人多是東林黨人,但他們沒有因為這個原因就放棄自己的主張。對這樣不知變通的人天啟感到很無語,不過轉念一想,朝廷裡多幾個這樣的死腦筋人也不是什麼壞事,總比那些人云亦云的強,不過這樣的人多了也麻煩,總的來說還是知情知趣又能幹的人太少了。

從深一層來想,這些大臣要廷推而不要皇帝直接任命跟雙方的關係認知有關。這些大臣都是讀聖賢書的讀書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他們心中生了根,更別提什麼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了,因此他們自認為是為朝廷做事而不是為皇帝私人做事。在他們眼裡為皇帝私人做事的只有太監,官員在皇帝面前稱臣而太監只能稱自己為奴才。

讀書人都是有風骨的,像諸葛亮那樣有才華的人,需要劉備再一再二地請才肯出山,表明自己不是賣身投靠的奴才,明朝很多官員都是具有這種心思的。從這一點上說明朝的很多官員還是很值得人敬佩的,比那些為了升官不惜把自己的老婆女兒雙手給上司奉上的人強多了。

在這種把皇帝與朝廷分得很開的思想傳承下,對皇帝不講條件的忠誠有時候又意味著這種忠誠僅僅是針對皇帝的位置,而不是針對當皇帝這個人。像“土木堡事變”中的明英宗,在他被俘虜以後不久,明朝朝廷就立他的兄弟為皇帝,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死的明英宗比活著的明英宗更好。在這些稱臣而不稱奴才的官員眼裡,有時候皇帝也就是個符號。

在官員們的心中,既然是為朝廷做事其本身就應該被朝廷所認可,皇帝只是在某些時候能代表朝廷,比如說接待外番使節、調動軍隊抵抗侵略等事。大多數時候能夠代表朝廷的都是朝中的官員,比如說吏部管人事,戶部管財政,這時候皇帝最好不要橫插一槓子。

一個普通官員,很多人也明白對自己點頭哈腰的人只不過是有求於自己屁股下面的位子,並不意味著自己有多聰明多偉大多了不起。一個人是不是真正受尊重,要看他不在其位時人們對他的態度,很多人都明白這一點只不過很多人都不想承認這一點,他們更願意相信手下人奉承自己是因為自己英明神武絕頂聰明。

天啟非常清楚這一點,正是因為知道他才迫切需要一個公平合理的政治秩序,他把這個需要寄希望於劉宗周和他手下的聖學院,但目前來說還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見劉宗周的想法始終停留在要回到以前的廷推上,天啟也沒有辦法想了想說:“以前的東西它既然存在就肯定有存在的理由,如果不出意外朕肯定不會別出心裁要改變它。大明立國兩百多年來朝中的大臣透過廷推出來的很多,在這些人中不乏嚴嵩那樣的佞臣,還有很多能臣也不是廷推推出來的,從這個道理上說廷推也有它的不足之處。”

劉宗周說:“這天下的事物十全十美的很少,皇上既然希望官員的使用制度盡善盡美,臣回去後盡心去做就是。”

天啟說:“不用太急,朕的意思是不要試圖去尋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制度,也不要脫離實際去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