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沖刷,它之所以能夠給人這種感覺,絕對是因為本身的質地比較緊密,所以才會讓人感覺這麼順滑,從這裡也能判斷出,這塊古玉的質地應該很好。

韓孔雀藉著古玉散發出來的淡淡光輝,很清楚的就看清了古玉的情況。

從這塊殘缺古玉的形狀看,它完整時的體積應該不小。韓孔雀能夠推斷出,這是從一塊大型玉璧上斷裂下來的,雖然不能完全推測出玉璧的大小和形狀,但其體積肯定不小。

這樣的一塊玉璧,不可能是籍籍無名,這讓韓孔雀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看著玉璧簡潔的雕刻手法,韓孔雀心裡猛然一動。

這塊玉璧上面雕刻紋飾不多,大多數是饕餮紋,但這些饕餮紋卻是最簡單的。只有寥寥幾筆。就完美的刻出了幾個饕餮紋。

在饕餮紋的中間,有幾條狹長的線條,這些線條帶著一些弧度,好像是簡化了的龍紋。

龍紋。玉璧。這些都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可以擁有的。就像和氏璧,就算是普通人發現了,最後也會落入王侯的手中。這塊玉璧肯定也不可能是普通人的。

雖然韓孔雀沒有見到過和氏璧,但這塊殘玉組成的玉璧,其質地這麼好,再加上發光這種特點,其珍貴程度就絕對不會比和氏璧差,而能夠跟和氏璧媲美的玉璧,在歷史上就有那麼一個。

垂棘之璧在古代是人們的垂青之物,但是兩千多年來,只知其名,不知其物。

多少年來又無人見過它的真面目,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垂棘之璧是何種材質,至今尚無人作任何解釋。

從漢代班固《西都賦》中的“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來看,“晉之垂棘”與“ 梁之懸黎”有可能為夜明珠一類的寶物。

也有人從《墨子》中的“三棘六異”推斷,垂棘璧可能是三種不同形態或六種各異的顏色。

這些特點,除了顏色,都跟歷史記載的垂棘之璧相同。

垂棘之璧由晉國滅赤狄時所得,比和氏璧還早,被稱作“中國第一美玉”。

公元前六五八年,晉獻公為了滅掉有著同盟關係的虢國和虞國,採納荀息的計策,拿晉國的寶物垂棘之璧和屈產良馬向虞國進獻,要求借道討伐虢國。

虞國信以為真,放行透過,不料在晉軍返回的途中,順帶也把背信棄義的虞國消滅了。

但很快,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垂棘之璧在國亂中丟失。

其後,“垂棘之璧”不見下落,史書再無任何記載。

金代皇帝完顏亮曾掘地三尺苦心尋找,但一無所得。

作為曾在我國曆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的寶物,它的命運,最終還是和大多數春秋文物一樣,淹沒在滾滾的歷史紅塵中,誰也不再知道它的下落。

這一段歷史典故,很多人都知道,卻沒有多少人注意裡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垂棘之璧,要知道這可是比和氏璧還早的中國第一美玉,但 “垂棘之璧”在哪裡則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解釋。

“垂棘之璧”受到古人如此之垂青,但是兩千多年來,人們只知其名,未睹其物,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至於“垂棘之璧”是何種材質,至今尚無定論。

後世專家學者傾向於一種珍貴的美玉。

那麼它究竟是何種美玉?

還是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因為史籍中關於“垂棘之璧”的記載很少,所以留給後人巨大的爭辯和猜測空間。

“垂棘之璧”與和氏璧、隨侯之珠都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民族瑰寶,雖然價值連城,但早已淹沒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之中,只給我們留下的只有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唇亡齒寒的千古遺訓。

如果,這塊殘玉確實是從“垂棘之璧”上分離出來的,那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