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第一次親手為老冰做的玩藝,老冰一直用著它,有客人來了就要對客人炫耀炫耀,其實真的挺好的,像汝窯瓷樣的顏色,甚至上面都有冰紋,當然老冰從來沒有忘記拿去蒙人,說是汝窯瓷,但從來就沒有蒙成功過,鬱悶中。
小冰還在木工課時為冰娘做過一個八音盒,當冰娘開啟那八音盒的蓋子,聽到那“叮咚當叮”的音樂時,眼淚“涮”地就下來了:孫子給奶奶做東西了!激動不已。老冰給冰娘解釋:其實不全是小冰做的,那機芯是買的,小冰也就做了個盒子。冰娘一聽不樂意了,貶低她老人家的大頭孫子那不是大不敬嗎?“就做個盒子,你倒做一個來孝敬娘啊,活的成天往回抽抽,你有小冰一半能耐嗎?還敢褒貶小冰”,老冰也不敢回嘴,只敢瞪一眼在邊上作歡樂狀的小冰。
小冰小學畢業時有一個紀念冊,小朋友們在冊子上寫自己的將來志向。60個畢業生,29名男孩子,31名女孩子。31名女孩是清一色:將來要開面包房,可能是那種香味的吸引吧?29名男孩中,想當醫生的兩名,因為他們老爸是醫生;25名想當木匠,因為“看上去挺好玩”;剩下兩個想當律師,這倆哥兒們不用說也能猜到是誰——倆中國孩子:小冰,還有一位是小老闆——老冰老闆的兒子。
按照中國的標準,日本孩子都沒有什麼“遠大理想”,但是那些“理想”都很踏實,很容易實現,所以他們很容易熱愛將來的工作,把活幹得很好;而中國孩子們的“理想”都太偉大,不容易實現,一旦理想破滅,被迫從事自己所不樂意的工作時,對工作的態度也就可以推想出來了。“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不同,可能就是從這裡開始表現出來的吧。
只重團體不重個人的校運會(1)
日本的中小學每年都要開一次“運動會”。這個“運動會”和中國學校裡也是每年開的運動會不同,基本上沒有奧運會的競技專案,全是一些集體遊戲專案。很輕鬆有趣,但認真考察這些專案也可以知道日本中小學的一些目標。
這種運動會的傳統來自戰前的海軍兵學校,是由當時日本海軍省請來幫忙辦學的英國人道格拉斯少校帶來的。海軍兵學校1874年首次召開了運動會,當時叫做“競鬥遊戲會”,後來由於其簡單易行,對場地和道具沒有什麼很高要求,又能夠潛移默化地推行舉辦者的理念,所以立即被日本社會接受推廣。現在除了中小學之外,不少企業也開運動會,以圖謀潤滑團體內的人際關係,增強團體精神。
日本學校運動會的位置很高,甚至在中國的學校運動會之上。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高中,各個學校在秋季開始的學期工作重點首先就是運動會。日本學校的運動會現在一般在10月初的“體育の日”(體育節)前後舉行。這個體育節原來是在10月10日,以紀念東京奧運會的開幕。現在為了簡單,已經移到每年10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一。每年秋季一開學,孩子們肯定每天滿身塵土,有時還傷痕累累地回來——那是訓練練的。
沒有競技專案的運動會為什麼還要如此訓練,都在練些什麼?其實這才是日本運動會的精髓所在。不管是小學還是高中,日本學校運動會的特點首先是全體參加,一個不漏,每個人要參加好幾個專案。其次是沒有個人競技專案,全都是吃大鍋飯的,大家一齊上。所謂訓練就是訓練配合和協調,而不是訓練如何提高運動成績。
全校按人數不等分成幾個組,人少的就分成紅白兩個大組。人再多點就加幾種顏色,分成三個大組四個大組的,到最後只有集體的勝負,沒有個人名次這一說。這就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集體主義和團體配合的洗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