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張譚放下書,問了一句:“你們拍完了?”
“嗯,都拍完了,十四集,整整拍了一個半月。”陳力說的是《萬萬沒想到》。
過完年學校開學,陳力就迫不及待的組織劇組,開拍這部系列迷你劇,有張譚的劇本在前,他們不需要去思考每一集的素材。所以拍攝很快速。能做到三天拍出一集,然後剪輯出來。一個星期在網上釋出一集。
現在這個型別的網路劇還是草創期,也沒辦法去考慮什麼商業價值。沒有什麼廣告商願意在劇中植入廣告。所以這一部《萬萬沒想到》,只做了兩個廣告,一個就是幫張譚的小說做宣傳,再一個就是給微。博做宣傳。
廣告都是以幽默的形式植入,甚至比片子還要好看,各種生硬的植入,總能令人捧腹大笑。
“現在網上都在吵著要我們快點更新,在幾家影片網站的點選量,簡直是逆天啊。”陳力很的說。“我們的片子,就是各種網路潮流的源頭,現在網上都用我們的臺詞當口頭禪,太受歡迎了。”
“這很好麼,再接再厲。”張譚點頭表示知道了。
這些小打小鬧的成績,已經很難調動張譚的興致,須知現在學術界,已經開始爭論,他張譚的小說能不能構成一門學問——譚學。雖然支援譚學的聲音並不多。還多數是衝動的武俠迷們,但本身被提出來就是一種成就。
試問中國近現代寫小說的,除了傳統的作家,像是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以及去年剛剛去世的巴金,還有誰能憑藉小說,自成一派學問。
現在中國很多作家的文學地位。要遠遠高於張譚,譬如寫出了《活著》的餘華。多次散文入選語文課本的餘秋雨,還包括未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他們的作品都不能算是一門學問,只能是主流文學的形式。
研究張譚的小說,成為一門譚學。雖然這個提法“民間科學”的味道很濃郁,只是少數喜歡武俠的人在吹捧,但給人的感覺,至少逼格瞬間就飆到了頂。
眼界高了,心態上也就多了些波瀾不驚。
不過很顯然,張譚對《萬萬沒想到》持著無所謂態度,陳力他們卻興奮莫名:“現在我們這個劇集,簡直成為了網路的一股新勢力,我們在微。博的粉絲,一天比一天多,感覺太爽一個。”
王曉宇得意的介面說:“哈,我有十五萬粉絲了。”
吳雅莉和王曉宇頗有一種歡喜冤家的感覺,立刻拆臺說:“十五萬有什麼好驕傲的,陳力都已經三十萬了,就是馬凱也有十四萬了,馬上就能超過你。”馬凱是燈光師,也是迷你劇裡面無法抗衡大自然規律的“劉備”。
在開發《萬萬沒想到》的過程中,劇組大部分人都親自上陣演戲了。
張譚笑說:“那你們就應該努力把《萬萬沒想到》打造成一個網路品牌,就我個人的看法,網路劇很有搞頭,入門成本比較低,不需要花多少錢。今後品牌做出來的,未嘗不可以拍成電影。”
“可以把這種迷你劇拍成電影?難度有點大吧,電影不是那麼好拍的啊。”陳力的爺爺曾經是導演,他對導演這個行業,知道的比較清楚。
全國各大藝校每年上百名導演系畢業生,又有幾個人真有機會去做導演。
“事在人為,誰知道以後的情況,反正現在網路在飛速發展,做好當下就好了。”張譚沒說我看得到未來,只給眾人勉勵一番。
眾人紛紛表示:“探長說的是。”
小群體以張譚馬首是瞻,因此張譚說話,他們都習慣性的附和。就在四季廳裡,一群人圍著玻璃桌,嘻嘻哈哈的聊著各種拍攝的趣事,好不熱鬧。
末了,陳力又說:“探長,你看這片子十五集全都拍完了,是不是再準備準備,繼續拍下去?”
“你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