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做法都不一定錯,區別是機率問題和選擇問題。

沒當上小領隊之前,他連通告都不能保證每天有,自然要抓住一切機會的表現自己,渴望能被別人記住、發現,渴望一舉成名。

現在當上了小領隊,不需要為通告發愁,他就能夠靜下來,用更好的方式,來突出自己。他希望自己能夠穩穩當當的被發現,他傾向於踏實的道路。所以他紮實的練習軍體拳,抽時間就去畫素描。

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才華。

他也常常對著鏡子,練習從《乞丐的音樂》中學來的表演技巧。

這一切都是在充實自己。

他開始減少像沒頭蒼蠅一樣,在劇組亂逛亂幫忙的次數,並不是他懶了,覺得自己是小領隊,不屑於幹這些了。而是這些動作,效率太底下,說句不客氣的話,認識的劇組工作人員再多,也比不上導演覺得你有才華。

因為劇組員工在選角上面沒有任何的發言權,副導演和導演才是選誰不選誰的權威。

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希望渺小的事情上,為什麼不趁著自己有機會的時候,做成功可能性更大的事情上。

半桶水搖晃,一桶水不晃。

這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成長。

可能徐浩自己都沒發現,離開了學校這個象牙塔,來到橫店,來到社會上,他正以飛一般的速度,成長,成熟。

他像一塊乾涸的海綿,瘋狂的汲取著周圍的一切水份。

豐富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人生。

當然,他還是那個大咧咧的徐浩,他是那個有些偏執任性的徐浩,他還是那個逗比起來也能無下限的徐浩,他還是那個會說“混不好我就不回來了”的徐浩。

但他已經不是昨天的那個徐浩。

4月21是他的陽曆生日,家鄉沒有過陽曆生日的習慣,三月十六是他的農曆生日,今年的三月十六是5月4號,青年節。過了節,他就十九週歲了,歲月悄然從少年,往青年走去,也是時候讓自己成熟起來了。

……

一如平時,徐浩盡心的演戲,導演則不斷的喊“卡”或者“過”,雖是同一出戏,並未有什麼交集。

不過隨著太陽的高升,秦王宮景區的遊客漸漸多起來了,徐浩可以看到,已經有遊客在劇組的外圍,觀看拍攝了。

還有遊客,拿著海報舉過頭頂,使勁的晃著。

一看就知道,是來看明星的粉絲。

拍戲拍到九點半,導演一聲“過了”,群特們解放了。而外圍的劇組工作人員,也開始放遊客進劇組來探班。剛剛拍完戲的古力娜扎和蔣勁夫,並沒有著急躲進休息室,而是在外面,對著遊客揮手。

“古力娜扎!”

“蔣勁夫!”

幾個瘋狂的粉絲,大聲的呼喊,表現的很興奮。徐浩也跟著興奮起來,因為他有個任務【初次合影】就是需要吸引遊客跟他一起合影,已經好幾天沒有機會去完成,今天搞不好就要在這裡達成。

抖了抖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