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響她聲音裡的溫柔明理。
黃依玲笑了起來,說道:“我也這麼覺得。”
那之後顧臻又徵求了好幾位前患者和患者家屬,其中有人願意有人不願意,也有人雖然有些遲疑,最後卻是同意了讓顧臻改編他們的故事。
最後的劇本主體定下來的是十二個故事,組成了第一季的內容。
這部電視劇初步定下的名字就叫做《無罪論》——這題目暗指了整個故事的中心內容:精神類疾病不是罪行。
這十二個故事,大半由研究所的案例改編,而小半則是由一些老舊的新聞和真事改編。
第一集的故事是《無罪論·有罪判定》,講的就是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少女,因為小時候家庭不幸,少年時期受到過惡人的性侵害,而年長之後又因為畏懼人群無法尋求自我價值,所以得了嚴重的抑鬱症。處於抑鬱期間的她給自己下了有罪判定,父母的重男輕女與因此對她的冷暴力,年少時候受到的侵害,以及後來患上的嚴重抑鬱症,都因為一些畸形的觀念和言論而成為了她自覺“有罪”的證明。
在終於承受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的那一天,她從市中心的一幢高樓上跳下,在墜落的一瞬間,與大樓中的一個人四目相對。
幸運的是,少女最後掉到了便利店的機動車頂棚上,沒有死。不幸的是,她的身上幾處骨折,還出現了殘疾的可能性。
……
因為是講述抑鬱症患者的故事,所以整個故事的初期基調都是比較沉悶的。但是顧臻自己雖然不曾參與編寫,但是卻主動加入主線的設定,與作者和導演都進行了長期的溝通,要求整個故事一定要色調明亮,尤其是結尾,一定要有一個溫暖人心的結局。
這也是必須的,顧臻希望的是這部劇能夠真實地向一般人展示抑鬱症患者精神狀態和痛苦來源的同時,還希望能透過一個美好的結局給予對方信心,而不是製造完全相反的社會效應。
劇本編寫的同時,他也在嘗試聯絡演員。第一集之中,顧深出演抑鬱症少女已經確定,而出演心理醫生的男演員,顧臻還毫無概念。
顧深雖然也提議了幾個人,不過顧臻認真想了想,都覺得不是很適合。有些是年紀太輕,有些是形象太陽光太浮,不適合扮演一個年歲較長,性情成熟,可靠的心理醫生。
那之後過了幾天,顧臻聽說訊息說是黎凌的創傷性理療完畢,基本上已經恢復了正常。對方透過魅力的經理傳話說想要跟顧臻約一面,請他吃飯表示感謝,同時還有一些事情想跟他商量。
顧臻回覆了之後,兩人就約在了一家中檔餐館見面。
到了地方之後,顧臻發現對方已經很是等了一會兒時間。黎凌的打扮看上去挺隨意,一件灰撲撲的夾克,頭髮比較凌亂卻又不是非常凌亂,表情無精打采的,如果不是熟悉的人就很難認出他的身份。
顧臻就算明知黎凌約了自己見面,也很是花了一點功夫才確認對方的身份。
對方並沒有戴墨鏡,戴口罩,圍圍巾或者戴帽子,但是似乎連門口的服務員都沒有意識到包廂裡坐的是一位大明星。
顧臻有點驚訝:“怎麼這個打扮?”
黎凌看到他出現,才把背挺直,坐得端正了一些,神色也隨之一變,讓顧臻親眼見識了何謂變臉……不,或者說是變身。
他問顧臻:“很奇怪?”然後解釋道,“這樣比較不惹人注意。”
顧臻掃視了他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