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房屋不夠住外,平郡王府還有收入支出上的問題。平郡王沒在朝廷上領差事,只在宗人府兼了個閒差,一年下來的俸祿,加上郡王祿米,以及田莊上的出產,也不過是七、八千兩銀子的收入,還不如青雲呢。

郡王府的屬官自有朝廷養著。無須平郡王操心,可郡王儀仗車馬卻要他自己出錢,他又前後娶了四個正妃。兩個側妃,納進妾室若干,婚禮、喪禮都要花錢。兒女眾多,娶媳婦嫁女兒,花費就更不用說了,那大宅子的日常維修,還有年節時的禮尚往來,年頭到年尾,那幾千兩銀子根本就不夠用!早就寅吃卯糧,出大虧空了!

這些年他能支撐下來,一是因為娶的幾個老婆都有嫁妝可幫著貼補,二是因為他郡王名頭在那裡,欠了人的錢,人家也不敢下狠手去收,再有一點,則是平郡王的兄弟裡頭,有兩位極能幹的,一個三爺在朝廷裡做光祿寺少卿,油水很足,另一個五爺頗懂得經營之道,利用老婆的陪嫁為掩護開店做買賣,一年就有幾千兩入袋。平郡王府各房共居時期,講究的是和居共財,這兩位得的銀錢,自然要歸入公賬的,可說是大大緩解了王府的虧空。

然而,這兩位爺雖有這麼大的本事,他們的妻子兒女在郡王府內,待遇卻與其他堂兄弟姐妹是一樣的,而且老太妃心疼兒孫們,向來“不偏不倚”,若有哪個孫子得了好東西,別的孫子也要有,若是哪個孫女兒做了新衣裳,別的孫女兒也要添。發展到後來,若是哪個孫子娶了好媳婦,那別的孫子娶的媳婦也不能比這個差了;若哪個孫女兒嫁了好人家,別的孫女就不能輸給她!可這種事哪裡是能強求的?若有哪家做不到,那索性大家都得不了好!連壞了幾門好親事後,老太妃才覺得不對,稍微消停了些,但各房都已有了怨言。當年小九的母親會決心說服丈夫分家,也是看出各房之間的怨氣日漸積累,已經到了要結仇的地步。

平郡王府分家之後,有財路的那兩房人既有大宅住著,手頭又寬裕,日子是越過越好,但其他沒什麼財路的房頭,就只能靠著分家時得的田產、房產度日,過得自然遠遠不如在王府裡時舒服,便又開始埋怨小九的母親要分家,常常跑回王府來向老太妃哭窮。小九的母親只得每逢年節都送一筆錢糧貼補各分家,但也沒挽回多少人心,她後來會難產,未必沒有心灰意冷之故。但現在新進門的這位平郡王妃,卻比她還要更精明些,不但在府裡儘可能節約支出,只有老太妃院子的用度不減反增,連本來規定了年節時要送到各分家的東西都扣了八成去,若不是怕老太妃那兒無法交差,興許就全扣了。但她孃家有些勢力,又能討老太妃歡喜,還會做表面功夫,其他分家也沒法說什麼,心裡都暗暗地後悔:早知如此,還不如讓前頭那位繼續活著呢!

青雲對平郡王府的內情知道得不太清楚,聽完溫郡王太妃的話,才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由得嘆息著搖頭:“我看平郡王太妃,只覺得是位慈祥樂觀的老太太,沒想到實情會是如此……”說實話,如果不是這位老太妃的做法,平郡王府的人也許不會鬧到這個地步。

既然如此,青雲就更覺得小九是個好人選了:“雖說他祖母和生父俱在,又有一大堆兄弟姐妹,但平郡王並不把他放在心上,平郡王太妃也顧不了他,平郡王妃恐怕還巴不得沒有他呢,其他的兄弟姐妹們……我看也和他不親近,也就是三房那邊。跟他關係還密切一點。我覺得,他如今年紀還小呢,慢慢教養著,他一定會更加親近我們這邊的。三房那裡,若是能成為他的臂膀就再好不過了,將來他長大了。也不至於太過孤獨。”

溫郡王太妃皺了皺眉頭,心裡有些不大同意,她寧可將來的嗣孫六親不近,那樣才會一心一意地為溫郡王一脈繼後香燈。不過青雲的話也有些道理,若是嗣孫將來要入朝。總要有幾個幫手,溫郡王府的人脈早散了十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