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並不是簡單地逃跑,印度制定了一個看似很厲害的計劃,拉合爾外圍的印度第三軍與克什米爾的印度第十五軍對向突圍,一個沿五十四號公路北進,一個沿四十四公路南下,在兩條公路的交叉點帕坦科特會合。另外,從新德里緊急調運印第三裝甲師前往增援,內外夾擊,擊破巴軍的佈署。
雙方各展計謀,調兵遣將,一場空前的大戰在南亞大陸展開了。既然是處心積慮的軍事行動,南巴聯軍的準備比印軍要充分,行動也比印軍要快,當兩支被圍印軍開始了自以為聰明的突圍行動時,反倒落入了更悲慘的境地。
現代戰爭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略戰術所能完全指導的,誰說十倍才能圍之,旗鼓相當的兵力可並不意味著旗鼓相當的戰鬥力,現在已經不是比拼士兵數量的年代了。
!#
第三百七十五章猛獅搏兔
。 《%%》 第三百七十五章猛獅搏兔
戰爭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考驗的便是國家和軍隊的持久力和動員力。相對於印度的輕敵,巴基斯坦可謂是傾盡全力,本來嘛,實力遜於對手,再不奮發努力,也就只有滅亡的下場了。
鐵路軍管,呼叫民用車輛,徵召後備兵源,這樣一種全力以赴的精神,為最後的勝利增添了很大的幫助。從瓜達爾港上岸的軍備物資以最快的速度運送前線,飛機、火車、汽車,能夠使用的交通工具幾乎全都用上了。各兵工廠雖然還不能生產高技術武器,但工人們加班加點,人停機不停,保證了前線充足的彈藥補給。
反觀印度,從戰爭開始到現在,自恃實力,根本沒有什麼動員令,在印度民眾心裡,與媒體和軍方播放的訊息一樣,充滿了樂觀的情緒,似乎取得勝利根本沒有懸念,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十二月十三日,印軍兩大集團按照高層制定的計劃開始了突圍靠攏行動,而正是這個看似合理且暗含殺招的行動卻給南巴聯軍制造了圍殲印軍的大好時機,這恐怕是新德里的印軍高層打破腦袋也想不到的。
如果印軍固守待援,在兵力並不充足的情況下,南巴聯軍要想圍殲敵人恐怕要費很大的力氣,但印軍一動,便暴露出了巨大的破綻,速勝的機會終於明顯地出現了。
經過了這段時間的轟炸,路面和橋樑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印軍行動起來才感到實施計劃所面臨的巨大困難。而南巴聯合空軍立刻抓住了這個良機,在得到了一百多架飛機的補充後,實力得以恢復,他們一面與東巴趕來支援突圍行動的印度空軍展開制空權的爭奪,一面用轟炸機對印軍展開了大規模的空襲。
在這次印巴戰爭中,表現最搶眼的便是南洋聯邦的車載型地對空導彈“天弓3”型了。從五三年借鑑二戰末期德國的“瀑布”地空導彈技術研製發展的地對空導彈“彈弓i”型,到五六年推出能改裝到重型卡車和坦克底盤的“彈弓ii”型,再到六三年全面升級的“天弓1”型,南洋聯邦的導彈發展推陳出新的速度令人驚訝。
這得益於南洋聯邦所走的精兵路線,以及以軍工出口養軍工的政策。一方面因為部隊少而導致裝備的數量少,換裝的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武器裝備的出口不僅給軍工企業帶來了收入,也為檢驗武器的優缺點提供了更多的試驗場,改進的速度也相應加快。
“天弓3”地空導彈在印巴戰場上大顯神威,一方面是其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成熟的防空武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印度空軍措手不及,無法在短時間內拿出對抗的辦法。據戰後統計,印度共空軍損失了三百八十七架飛機,其中二百零三架是被防空導彈和雷達引導的高炮所擊落的。
戰後,“天弓3”型地空導彈的赫赫威名傳遍了全世界,成了國際武器市場上的搶手貨。一些國際軍火商利用印巴戰爭大做廣告,空中鐵拳——“